11月22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分别公布2023年两院院士增选结果。中国科学院增选院士59人,中国工程院增选院士74人。
记者梳理发现,在中国工程院院士的增选名单中,有8名专家入选环境与轻纺工程学部,他们分别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笪良龙、南京师范大学黄和、江南大学金征宇、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沈学顺、东华大学孙以泽、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北京师范大学余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其中6名增选院士涉猎研究环境领域。
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潜艇学院笪良龙来自海洋科研领域。作为我国海洋水声环境军事研究的开创者,笪良龙长期开展海洋环境效应和水下无人探测等相关技术研究、装备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他主持开展了海洋环境效应基础研究;主持研制了系列化海洋环境效应装备,实现了装备从无到有、成体系的跨越发展。
金征宇是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食品科学与工程领域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在功能性碳水化合物、食品加工高新技术等领域成果显著,提出了淀粉结晶功能调控与糊精化利用的新理论、新方法,创建了高附加值淀粉衍生物加工新技术,开发出系列高附加值和绿色环保淀粉基产品。
中国气象局地球系统数值预报中心沈学顺是全球数值预报系统科研领头人,主要从事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方面的研究,主持研发中国气象局新一代全球中期数值预报系统GRAPES_GFS以及主持研发了公里尺度精细GRAPES系统,为未来精细尺度数值预报的业务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华东理工大学汪华林是科技部重点领域“污染物减排与资源化”创新团队负责人,他长期从事污染物源头控制及资源化、环境物理学原理研究。20多年来,他悉心钻研甲醇制烯烃的国家战略性产业、汽柴油质量升级的国家基础原料产业环保需求,研发了物理法污染物源头控制及资源化新技术,可应用至国内外重大石油化工生产装置。
北京师范大学余刚,现任北京师范大学环境与生态前沿交叉研究院院长,曾任清华大学环境学院教授。多年来他持续以有机污染物控制理论、技术和战略,先后以难降解有机污染物、环境内分泌干扰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药物和个人护理品(PPCPs)等典型有机污染物为研究对象,在源清单方法学、环境污染特征、控制原理与技术、控制战略等方面取得了系列创新性研究成果。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俞汉青长期开展水污染控制的基础研究、技术研发和实际应用工作,在好氧颗粒污泥废水处理技术、污水处理厂监控/运行、污染物厌氧定向转化技术等方面取得了系列成果。
据悉,新当选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平均年龄54.7岁,最小年龄45岁,最大年龄65岁。新当选的中国工程院院士的研究领域共涉及43个一级学科,覆盖了中国工程院院士增选指南中学科的78.2%。
本次两院院士增选名额进一步向国家急需的关键领域和基础学科、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倾斜;向为国防和国家安全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向承担国家重大科研任务、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和重大工程并作出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倾斜。
本次增选后,我国现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共873人,现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共978人。此次增选后,院士队伍的学科分布和年龄结构进一步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