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武进绿建区:树起建筑科技发展风向标 |
(时间:2023/11/17 15:12:07) |
前不久,常州市新一批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单位名单公布,位于武进绿建区的江苏绿建韧性城市研究院有限公司成功上榜,标志着武进绿建区高层次人才培养工作开启全新篇章。
作为住建部授牌的全国唯一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武进绿建区近年来凭借独特的主导产业优势,加快引进和培育建筑科技、绿色低碳领域高层次创新人才,促进科技创新与产学研合作,创新热潮持续涌动。目前,园区每平方公里集聚高企17家,科技型企业及科研机构累计申请发明专利超500件。
高企连续3年倍增
目前,武进绿建区每月碳排放总量约250吨,场景不变的情况下,预计2030年实现碳达峰。江苏申达检验股份有限公司、江苏利特乐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格域新材料科技 (江苏)有限公司等一批企业正通过智能化改造、数字化转型降低碳排放,经测算,将可再生能源占比由37.2%提升至45%,这批企业即可在2027年完成碳达峰……
在久瓴(江苏)数字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基于BIM的建筑构件全生命周期碳排放计算平台,已基本实现园区“碳全景”“一屏掌握”。企业落户武进绿建区以来累计申请发明专利超200件,为智慧城市、数字农业、数字水利等场景用户提供解决方案。公司生态事业部总监张杰说,公司正在开发的“智慧能源驾驶舱”,能让新能源汽车“见车率”、充电设施“见桩率”、光伏电池“见板率”直观呈现。
瞄准长三角建筑科技创新中心的定位,武进绿建区聚焦“绿色建筑+新能源”“绿色建筑+物联网”“绿色建筑+新材料”“绿色建筑+现代金融”,不断加大上游研发端、下游服务端的招引力度。武进绿建区招商引资处副处长丁小勐介绍,近3年,园区招引“小而美”科技项目超100个,累计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150家,高企连续3年实现倍速增长,科技型企业集聚度居全市前列。
“科技之花”结硕果
以产业招引人才,以人才带动产业,更多“科技之花”在武进绿建区结出“产业之果”。
去年入驻园区的常州智砼绿色建筑科技有限公司可谓有备而来。“全国有3个地区率先开展绿色建造试点工作,常州正是其中之一。我们的项目以建筑垃圾减量化为切入点,方向十分契合。”该公司董事长周岩说。
周岩介绍,建筑工地上有一部分较为分散的垃圾,量不大但产生周期很长,如果送到集中点处理,效率低、成本高,会增加碳排放量。团队为此研发了分布式收集处理系统,实现分类收集、就地处理、就地回用、变废为宝。首个项目已在星耀城落地。
上海交通大学教授乔丕忠领衔的常州中碳建筑产业有限公司,致力解决建筑构件性能单一的痛点以及装配式施工中构件重、连接拼缝难等问题。目前,公司700平方米中试实验场地已投用,为公司相关技术加快产业化应用提供支撑。
为高质量发展积蓄后劲,武进绿建区由“单一招引”向“大赛聚人才、人才带项目、项目强产业”转变,多次举办“龙城英才计划”邀请赛,成功入选“龙城英才计划”项目超20个。园区还成立规模1亿元的绿谷九颂人才基金,投资多个人才项目,营造良好的创新创业生态。
“风向标”效应显现
作为全国建筑科技发展的“风向标”,武进绿建区与重点高校、研究院等携手,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平台顶层设计,布局建设行业重点创新载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前不久在武进举行的首届“双碳”服务大会暨碳管理体系合作伙伴大会上,碳管理体系综合服务平台、国际绿色贸易服务平台正式发布。两大平台由长三角碳管理体系研究院和上海环交所合作开发。该研究院作为绿建区探路“双碳”的科技创新平台,计划在5年内建立一套碳管理体系行业标准,集聚全产业链企业1000家、贯标企业1000家、服务出口企业1000家。
长三角绿色建筑与韧性城市产业技术联合创新中心,深度参与滆湖(武进)流域水环境综合治理,围绕韧性城市、绿色建筑及室内外环境等进行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江苏省绿色建筑产业技术研究院通过产学研合作,支撑绿色建筑产业集聚;江苏绿瓴数字城市与智能建造研究院联合同济大学,组建重点实验室,把优质项目资源持续导入常州……众多高能级平台构建起创新矩阵,放大了武进绿建区在建筑科技、绿色低碳领域的示范带动作用。
|
|
|
|
推荐图片 |
| 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开幕 | 10月28日,第八届中国(深圳)国际气候影视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深圳龙华开幕。活动在生态环境部应对气候变化司、中国气象局科技与气候变化司的支持下,由中国科协、深圳市人民政府主办、市 |
|
|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