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雷梅: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现状与展望 |
(时间:2015-7-23 11:01:57) |
嘉宾介绍:雷梅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自然资源与环境安全实验室副主任,环境修复与资源工程研究室副主任。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雷梅作了题为《重金属污染农田土壤修复现状与展望》的报告。雷梅研究员从农田土壤修复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研究与应用前景展望三个方面展开了报告。 农田土壤修复刻不容缓 全国土壤污染超标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所有的土地利用类型里,超标最多的是耕地,比例高于草地和林地。我国耕地污染超标主要还是以轻度、轻微为主,重度比例相对较少一些。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显示,我国农田污染情况主要还是集中在重金属,有机污染问题相对轻一些,重金属主要集中在铬、砷、铅、汞等方面。 修复技术对症下药 治理重金属污染 农田土壤修复技术有别于场地修复,场地修复技术修复后的土壤不考虑生态功能,但是,农田土壤修复时必须抓住一个根本,所有的修复技术不能影响农田的基本生态功能,这是核心。 农田土壤修复有多种技术,归纳起来,大致包括防、控、修三大类。“防”指的是重度污染农田,通过调整土地利用方式;“控”指的是一些高风险的农田,通过调整种植结构或者推广低积累品种或者采用农艺措施,降低土壤重金属进入食物链的风险;“修”主要指的是去除和钝化,去除包括植物萃取技术、原位淋洗技术等。 展望与思考 我国有这么多重金属污染的土壤,又有这么多修复技术,为什么还没有解决农田土壤重金属污染问题?雷梅研究员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试点示范少。我国土壤属性差异大、重金属污染类型多样,应针对典型区域、典型污染类型和典型耕种方式,建立更多具有推广价值的样板。 2、示范规模小,工程应用少。资金分散,上千亩规模的示范仅十几个;小规模的示范经验难以应对推广问题。需要探索农民参与模式,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扩大示范规模,建立综合示范区。 3、农田修复领域专业分工还没有建立起来,产业局面并没有形成。同时,超标农产品的储运、处置等问题,也是将来产业化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4、管理体系、规范和评价标准不健全。 针对以上问题,将来农田重金属污染治理修复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首先,解决这些修复技术在哪里用的问题,也就是区域化问题。雷梅研究员说:“希望将来根据土壤环境质量区划,包括土壤环境功能区划做出土壤环境规划概要,我们先建立一套方法,供这个地方按照这个方法因地制宜的进行土壤环境质量以及修复技术布局;希望能做到一区一策、分布实施的修复规划,把现在环保部将要提出的‘红黄绿’区域划分落实在当地污染农田治理修复区域内,也希望能够把防、控、治技术和当地农业生产布局结合起来。” 另外,如何把这些技术用起来,这就是标准化问题。在小范围修复治理过程中,可以不考虑工程的设计,但是,如果真要涉及到上千亩、上万亩或者更大规模修复时,必须当做一个工程项目来考虑,必须有一个规范的工程设计。从技术实施角度来看,要想办法把修复技术推广应用起来,可能要在农用地污染土壤修复技术上建立一系列技术指南、规范和手册,还应该考虑农田修复的风险控制规范。 第三,如何提高农田土壤修复技术的使用效率。装备化,我们必须有很好的现代化装备才能使技术应用成本更低。目前,我们已经有超富集植物育苗专用设备;在超富集植物收获之后,我们研发了超富集植物安全焚烧装置;将来还要考虑超标的农作物、农产品收集以后的处理设备。在钝化剂方面,应考虑钝化剂到田间施用的专门设备;钝化剂与土壤均匀混合设备,混合不均匀也是影响钝化效果重要的因素。 第四,修复过程中如何结合当地农业生产?如何实现资源化利用?以广西环江为例,修复时必须结合农业生产,必须让农民在污染的土地上有所收益,在这个前提约束下,我们考虑如何使污染农田修复与当地农民种植习惯结合起来。广西环江污染农田想种桑养蚕,通过种桑养蚕获得收入,每年纯收入1300元/亩,在种桑养蚕的同时,我们鼓励他们把蚕沙资源化利用,发展堆肥设备,修复区域每年能够收入45万元,我们鼓励他们把蚕枝破碎以后种木耳,当地已经形成了环江特色,就是木耳种植,这都是在污染农田上发生的事情,我们希望环江模式能够推广应用到我们国家其他地区的污染农田修复当中。
|
|
|
|
推荐图片 |
| 宋乾武:提标改造水质决定工艺 |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中指出三大问题,全国废水排放量652.1亿吨,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区 |
|
|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