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环保】垃圾分类渐成京郊农民习惯 |
(时间:2010/12/1 10:56:18) |
如今,密云县河南寨镇套里村农民肖长全每天扔垃圾前,脑子里像过电影一样“门儿清”,分类投放,什么桶里搁什么垃圾,已成为他的生活习惯。记者在农村采访发现,不仅是密云农村,在平谷、怀柔、通州等地农村,农民争着表示,垃圾分类体现了农民的文明素质,没啥不能做到的。 密云县108个村,现在已形成了垃圾源头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的村、镇、县垃圾管理体系;平谷区大华山村,村民都自觉按照厨余垃圾、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分类投放。村里还建立了奖励制度,每天对农户进行检查,完全按照规定分类的农户,可获酱油、醋、洗衣粉等生活必需品奖励。平谷区的268个村已全部实现垃圾源头分类,每天垃圾减量100多吨,比原来减少30%以上。 “垃圾实现源头分类并不难,关键是文明意识的转变和良好习惯的形成。”首都精神文明办宣教处处长奚立龙介绍说,为增强农民垃圾减量垃圾分类意识,他们在郊区开展了一系列“争做文明有礼北京人,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宣传活动”,先后走进了昌平康陵村、怀柔北宅村、平谷大华山村等,通过知识竞答、文艺演出和现场观摩等形式,向农民朋友宣传垃圾减量垃圾分类。 在宣传教育活动的促进下,如今农民针对垃圾减量垃圾分类,不仅能讲明白,还积极行动起来。昌平区长陵镇垃圾减量垃圾分类实行以点带面,先在康陵、石头园、锥石口、分水岭和沙岭5个村试点推行,目前全镇30个村全部配备了分类回收垃圾桶,镇保洁站配有专业垃圾回收车,每天按时对各村垃圾回收。目前昌平生活垃圾日消纳量为34万余吨,比去年同期下降12%。怀柔区农村也形成了家庭分类投放、村里分类收集、区环卫专业队伍分类运输、区生活垃圾综合处理中心分类处理的生活垃圾管理模式。全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5%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