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环保】“蓝色经济”重新构架中国环境产业未来 |
(时间:2014-5-27 16:31:39) |
近两年,有一本叫做《蓝色经济》的书正在全球范围内受到决策层的瞩目。联合国副秘书长阿希姆施泰纳(Achim Steiner)对该书推崇备至;在国内,该书也引起了环保部部长周生贤、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解振华、清华大学校长陈吉宁的关注。“蓝色经济”像一股国际化的思潮,不断冲击着既有的经济模式以及思维定式。 2014年5月23日下午,“第十五期水业高级技术沙龙”在中国水网顺利召开。本期沙龙主题是“蓝色经济”理念及其实践案例。 世界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中国)董事、同时也是“蓝色经济学”在中国的积极倡导者,朱盾鸣先生作为主讲人首先作了发言,介绍了“蓝色经济”的核心理念和案例。 在朱盾鸣看来,“蓝色经济”是一种生态经济,同时也是人们针对在全球范围内产生的社会危机、经济危机、环境危机时所提出的一种根本的解决方案。“蓝色经济”效法自然界的和谐共生关系,提供给人们一种全新的思维模式。 “蓝色经济”理念启发着我们,人类谋取进化和发展不应以不断掠夺和攫取资源、制造污染为代价,而应该学习自然界的经济发展模式,以产业集群和物质及能量的梯级流动的方式,来提高人类对人们需求做出反应的能力。 中国水网总编、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环保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傅涛作了补充式分享。他指出,“蓝色经济”和环境产业未来的趋势有着非常高的契合度,并且,环境产业与“蓝色经济”也最为接近。 “蓝色经济”提到了“师法自然”的观念,这其实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体验。现在,由一位国际创业家从生态的角度把它提升到了发展战略的高度。在此,傅涛使用了“蓝色法则”一词。他认为,利用而非消耗自然资源和能源,来创造财富增量并获得自身的发展,就是在遵循着“蓝色法则”。比如:一棵树苗,它自然生长着,并没有侵犯任何他者的利益。不仅如此,它还始终利“他”,利土壤、利鸟虫,让人类可以消暑纳凉,始终在不断创造着财富。它不断吸收的只是没有经过对价的空气、水分、二氧化碳,大树就是一个最典型的蓝色经济模式的载体。因此,蓝色经济讲求对于局部的优化,不对正常的社会秩序产生干扰。 在自由讨论环节,来自博天环境董事长兼总裁的赵笠均结合自己在农村能源方面的亲身实践,谈到了“蓝色经济”的实践和难点;嘉博文首席执行官于家伊则结合自身倡导的“静脉产业园”理念与“蓝色经济”理念相互映衬;裕川环境副总裁左健曾在日本留学,她介绍了日本在环境产业研究方面的“系统”思维,以此来对照“蓝色经济”思维;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王凯军教授、绿创环保董事局主席姜鹏明、市政设计总院总经理张韵、杭州锦江总经理王元珞分别从各自企业或者个人实践的角度分享了对于蓝色经济的独特认知。 中国水网环境平台关注“蓝色经济”思维理念,意在借鉴它来探讨产业之间与企业之间该如何合作,打造环境产业生态族群,同时,也在以它来探索人和社会的新型关系。 6月20-21日,“2014(第八届)环境技术产业论坛”即将开启,届时将特别设置“蓝色经济”主题专场研讨会。敬请期待。 背景阅读: 冈特•鲍利,“蓝色经济”概念创始人。身为罗马俱乐部(研讨国际问题的全球性智囊组织)的成员之一,冈特于1994年决定从企业界退休,创办“零排放研究创新基金会”,全心投入研究创新的“蓝色经济”模式,并在此后写下《蓝色经济》一书。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