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左二)在榆林市副市长艾保全(左三)、榆林市环保局局长赵勇(右一)的陪同下检查指导环保工作
做好环境保护的加减乘除法,是榆林市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一大亮点。 榆林地处毛乌素沙漠和黄土高原过渡地带,是黄河中上游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生态环境十分脆弱。近年来,榆林市委、市政府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主战场,坚持把环境保护作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抓手,坚持以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改善民生,做好环境保护的加减乘除法——做加法,培育低耗高效产业;做减法,叫停环保不达标企业;做乘法,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做除法,提高项目准入门槛。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积极探索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特征的绿色发展之路。 一 榆林市副市长艾保全告诉笔者,要建设山川秀美、富裕幸福和谐的榆林,必须充分发挥环境保护在推动经济发展中的先导扩容、增效、倒逼作用,以环境容量定位发展思路和优化区域布局,以环境管理优化产业结构,以环境成本优化增长方式,以污染减排倒逼产业调整,积极倡导绿色、低碳、健康的生产方式,促进环保各项政策措施落实。 为确保“十二五”经济社会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榆林市委、市政府出台的《关于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将环境保护及污染减排纳入县区经济社会发展综合评价和领导干部实绩考核体系,实行一票否决。进一步强化各级领导干部改善生态环境的责任。 同时,充分利用部门联动和联席会议制度,解决环保热点难点问题。“十一五”以来,榆林市监察、环保部门先后对80多家违法企业进行了联合挂牌督办,对25名责任人进行追究;发改、土地等部门坚持环评前置审批,没有环保部门的审批意见,一律不予备案或办理土地等审批手续;工商、供电等部门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对企业的整改,及时对严重违法企业进行断电停产或吊销营业执照。榆林市以环境承载能力和环境总量规划项目布局,并推进能源多元化的清洁发展,提高能源资源利用率最大限度地减少资源消耗,按循环经济的要求规划建设各类产业园区,构筑链接循环的产业体系。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确立。 二 污染减排在当前经济建设中起着提纲挈领的关键作用,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领域发挥作用的根本所在。 “十一五”以来,榆林市始终把污染减排作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有力抓手,狠抓工程、结构、管理三大减排措施落实,较好地消化了因GDP高速增长、能源大幅消耗所带来污染物排放新增量,继续深化总量控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以倒逼机制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在企业层面上推行清洁生产方式,在产业的层面进行产业生态改造,建立和发展生态工业、生态农业、绿色服务业。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在循环的原则,实行集中产业升级资源综合利用。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顺利完成。据介绍,“十一五”期间,全市累计投入资金24.6亿元,实施减排项目415个。到“十一五”末,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两项主要污染物放量分别控制在11.93万吨和1.26万吨,较2005年分别削减3.1%和5.8%,万元GDP能耗由2.51吨标煤下降到2.003吨标煤,超额完成省上下达的节能减排任务。

将工业废水、废气、废渣全部实现资源化、再利用
三 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提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积极探索代价小、效益好、排放低、可持续的环境保护新道路”。 榆林市在贯彻落实第七次全国环保大会精神中突出发挥了环评的调控优化作用,让环评制度在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中发挥更加积极重要的作用,使环评审批既服务发展,又守底线;既未雨绸缪,又用战略环评和规划环评引领、指导项目审批。 榆林市环保局局长赵勇介绍,近年来,榆林市认真执行环境影响评价法有关规定,严格环保准入把关,对符合产业政策、事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项目,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优质、高效、快捷服务,加快审批;对“两高一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项目设置“防火墙”,具体做到“六不批”:即不符合产业政策、工艺落后、污染转嫁、位于环境敏感区、不在规划园区、没有总量指标的项目一律不批。通过积极开展规划环评工作,从源头上减轻了布局性和结构性环境风险,从源头上防范了污染产生。 同时,按照“企业主体、政府引导,职责明确、制度联动、科技支撑、创新引领、强化监管、规范市场”的基本原则,榆林市加强政策扶持和市场监管,重点围绕污水处理、节能产品、煤化废气处理回收利用、矿山废渣再生资源综合利用及技术集成等重点领域,扶持一批环保骨干企业,打造一批环保品牌,启动一批环保科研,培育一批各具特色的环保产业聚集园区,推动环保产业成为新的增长点。逐步形成市场竞争力强、结构布局合理、功能较为完备的环保产业格局,为节能减排、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提供坚实的技术和产业支撑。 为了架起榆林与外部各节能减排民间组织、行业协会、大中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桥梁,榆林市成立了环保研发中心,承担各级政府依托的节能环保技术研发与试验示范任务,让符合能源化工基地生产实际的节能减排技术更好地服务榆林。 四 榆林工业发展的历程,其实就是能源经济发展历程,也是榆林探索循环经济道路的过程。 循环经济一手牵着资源,一手连着经济,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不仅是榆林环境保护优化经济发展的突破点,也是榆林国民经济“绿化”的新经济发展模式。 循环经济是新能源发展的必然要求。榆林市立足国际国内领先地位,大力发展以资源节约型、清洁生产型、生态环保型为主的循环经济,构建资源再生、产业延伸的循环经济承载平台,使重点行业单位产品能耗、水耗、污染物排放量等指标达到了国际水平。 府谷恒源集团公司近年来利用当地煤炭资源展开深层次循环经济试验探索,将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10多家科研院所请进工厂,不断展开资源深度转化、废品再利用的探索,引进国内首创专利技术,新建煤、焦、电、化工综合项目,充分利用洗煤后的煤矸石、煤气和焦末建设发电项目,利用炼焦的煤焦油开发建设粗苯化工项目,利用电厂粉煤灰建设免烧粉煤砖,形成了采煤—洗煤—炼焦—发电—建材—煤气—焦油精深加工的产业链条。 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榆林市已涌现出以府谷恒源集团公司为代表的一大批“节能减排先进单位”、“循环经济示范企业”、“绿色文明示范单位”、“榆林市百强企业”。在这些典型的带动下,有力地促推了榆林市企业实施清洁生产、发展循环经济的积极性。 从被动地进行环境保卫战到主动优化经济发展,榆林环保工作实现了历史性的转变,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2011年6月,国家环保部副部长张力军在榆林市检查工作时对榆林生态环境建设、污染减排、产业结构调整、培育高技术企业和产品等方面的工作都给予了高度评价。陕西省环境保护厅领导也对榆林的环保工作给予高度关注和肯定,据了解,仅2010年以来,来榆林检查指导、调研环保工作就达30多次。2009年12月26日,在与榆林市委、市政府工作座谈会上,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指出,探索环保新路,转变发展方式,榆林按这条路子走下去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