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环保前沿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环保】十八大首次表述“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
(时间:2012-11-27 15:00:06)
  近期,多部委联合印发了《“十二五”危险废物污染防治规划》,其中涉及对土壤的重金属、有机物污染防治;《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已通过专家听证。中国工程院初步预计,整个土壤修复的市场到2020年有可能达到上万亿元。
  十八大报告第八部分“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中,首次出现了“要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要实施重大生态修复工程”这样的表述。业内人士认为,生态修复工程主要包括土壤修复、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湖泊流域治理等内容,主要涉及生活与工业污水治理(膜技术),大气污染治理,重金属治理和土壤修复行业。国家政策对于土壤保护与修复提出明确的标准和指标,不仅意味着对污染行为戴上了“紧箍咒”,也意味着为产业的腾飞奠定了扎实基础。究竟土壤修复产业发展前景如何?又该注意哪些问题?近日,本报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环境修复产业联盟秘书长、中国环境修复网执行主编高胜达。
  政府需完善法规、加强监管
  中国经济导报:请问对于即将出台的《全国土壤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您有何看法?
  高胜达:目前《规划》全文尚未公布,仍在最后的审议成型阶段,但有一点可以确定,这次《规划》的内容,很多是基于2006年开始开展的土壤大调查行动所得出的数据和结论,对未来土壤环境保护提出了目标和措施。另外,环保部的管理办法也将择机发布,这些政策的预期出台,将会对土壤修复产业产生巨大的拉动力,面对巨大的市场空间,如果不尽快加强监管,难免会引发多种不规范的市场行为。
  中国经济导报:如果要建立一个比较完整完善的土壤修复产业,需要包含哪些方面?什么样的产业主体?监督者是一个什么情况?法规应该完善到什么程度?需要包含哪些方面?
  高胜达:跟环保有关的产业,在国内主要是由政府来引导。为什么要由政府引导?环保问题是一个公共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性,需要政府有所作为,这也是土壤修复工作的基础,政府在这其中主要发挥以下几方面职能:
  第一,政府是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者。首先我们要先对土壤进行区分,土壤的类别很多,有农田、城市的污染场地、矿区、滩涂、放牧用地、草地,等等,各种类型的土壤类型都不一样,因而保护开发也有很多区别,但是我们这里所说的土壤修复主要还是针对工矿的场地污染问题。政府应该制定并执行土壤治理的相关法律,土壤污染的立法工作应该把土壤和地下水作为一种自然资源保护起来,要注重开发节奏,不能开发得太“野蛮”,要有一种长期的视角。另外,相关部门的规章也要配套,同时各个部门要“有所作为”,比如,从长期的污染管理范畴来看,环保部门要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一旦出现污染问题,应该按照什么流程来走,治理程度应该达到什么程度,政府都应该进行规定。
  第二,政府应该扮演规则的制定者和监督者的角色,规则制定好了,政府应该要求参与者如何遵守,让各方以公正公平合理的方式来参与其中。比如,要设定进入行业的门槛,规定具备什么样能力的企业可以进入行业。很多时候,产业形成初期,各种良莠不齐的主体往往就参与进来了。因而政府首先要制定清楚相关规则,包括从业资格,各方要知道进行什么学习培训才能进入该产业,企业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才能进入产业,进入以后又能做些什么。另外,政府需要维护产业的市场秩序,对市场进行管理,并且通过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进行管理和监督。对于遵守不好的企业要及时通报,及时清理。同时污染场地修复的管理也需要一定的流程,最终还要对结果进行验收,而在验收的过程中更需要监管,一旦监管不力,也会最终影响到修复效果。
  企业多参与,社会多关心
  中国经济导报:那么对于土壤修复的企业来说,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对于一些其他社会主体来讲又需要做些什么?
  高胜达:对土壤修复产业中的企业来说,最重要的是要树立道德观,企业不能光挣钱,修复土壤要有很强的责任感,因为一旦修复失败,结果就比较严重,比如会造成二次污染,或者说在修复过程中偷排、瞎倒,这些行为将来都是要承担责任的。
  产业界的人要端正经营态度,除此之外,还得有合理合法的经营态度或经营思路,比如要怎样用低成本高效率的方式来满足客户的需求,这就对企业的技术、研发能力、引进消化吸收能力,甚至企业和科研院所的结合能力,都有一定的要求。另外,除了技术方面,企业自身也需要采用一些创新的商业模式,引导出客户新的需求,因为有的时候,客户的修复需求可能是单一的,但是只要是涉及修复,就需要有一个整体的区域性和系统性的认知。如何引领一些新概念,对于修复企业来说也是一道“思考题”。
  土壤修复产业链上各个企业成长和企业间无缝的链接,企业如何在上下游达到一个比较顺滑的衔接状态,这其中包括产品、设备、药剂的生产、销售、租赁等。企业间也会有合作、竞争。另外,科研院所和机构,担负了科技方面的自主研发工作,怎么样把国外先进的、适用的修复技术真正地运用到国内工程实践当中来,去解决实践当中的问题,也需要多做努力。另外,社会上其他组织的推动作用,对土壤修复产业的发展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法律工作者需要推动污染责任机制的建立,媒体也要更多地发挥社会监督的作用,社会大众需要更多地关心、了解土壤修复行业,更多地参与到执行和监督过程中来,公民要努力争取参与的权利,同时也要善于利用这一权利,举报不良的修复行为,这才有助于提高产业整体水平。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对于土壤修复行业,有无相关的进入门槛和标准?
  高胜达:对于企业来说,不管是中央还是地方,目前没有相关的进入门槛标准。现在一些专家和学者也在协助环保部进行修复监管机制的设计工作,相信明年就会推出。但是,总体的门槛进入标准缺失,并不代表各个土壤修复项目缺乏相关标准,每个具体项目招标的时候,很多实际上还是有门槛的,根据项目的规模,标准也会不同,而且对于企业来说也不一定完全是修复行业的资质,有可能是环境工程的资质、环境设计的资质、环境咨询的资质,都有可能,甚至有时候会和企业的资金规模和业绩有关。当然,把这些要求当作市场行为和屏蔽对手的一种方式也是需要行业逐步规范的。
  现在的土壤修复项目都要达标才能验收,不然相关环境保护管理机构就要承担相应责任。有些地区在没有进行调查和修复的前提下就进行开发,这也是不合法的。 
  用市场机制激活产业兴盛
  中国经济导报:有人担心土壤修复的成本会很高,会因此影响到企业修复的行为,对此您如何看待?
  高胜达:一般来说,环境问题在预防阶段成本都不高,但是到了修复阶段成本相对于预防阶段来说都不低,这就跟平时预防感冒只要喝个板蓝根,但是真感冒发烧了可能就需要去医院打吊瓶一样的道理。
  当然,成本高也有不同的理解。土壤修复行业刚刚起步,市场主体比较少,企业在运营过程中会承担比较多的风险,风险高的同时往往收益也高。此外,土壤修复行业相关的配套设备、药剂大多也是从国外进口,自然成本也不低。
  但是,土壤修复不应该是担心成本绝对高低与否,对业主来说,修复产业的供给价格不可能短时期有大幅度的下降,而需要修复产业和政府共同努力,用科技创新和加强竞争来逐步降低成本,对企业来说,应该是要担心土壤能否真正得到修复的问题,需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同时考虑用成本更低、效率更高、时间更短的适用技术和强化管理来抢占市场,而不是通过偷埋偷倒等歪招来实现降低成本。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国内的土壤修复行业有什么特点?
  高胜达:国内目前对于污染土壤的修复方式,大多是异位修复,这是因为有修复需求的客户——房地产开发商,往往要求两三个月就要修复完毕,这对于修复企业来说,难度比较大,最终只能将污染土壤挖走,挖运的成本也不低。所以现在要想改变异位处理的现状,需要房地产商的理解,需要我们房地产市场去理性思考土壤修复的问题。现在房地产市场的“降温”一定程度上也有利于修复行业的发展,房地产商相对以前会更理性更长期思考修复问题。如果采用时间较长的原位修复方法,可能等土壤修复好了,房地产市场又迎来一波新的高涨周期了。同时,由于之前大部分的修复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接下来政府需要对进口的设备规定配额,同时,未来国内加快相关修复设备的研发,完善产业链,修复成本还将进一步下降。
  中国经济导报:目前国内土壤修复产业的规模存在什么问题?
  高胜达:目前土壤修复产业规模不大,产业链的各个环节也有待完善。修复设备的设计制造、开发、销售、租赁、维修,这是一个完整的产业链,产业链的完善也需要时间和案例的积累,同时也要调动市场的积极性。
  在这一过程中政府需要完善法律,要强调“污染土壤一定要治理”这个根本前提,告诉市场主体需要按照什么样的规则去治理,同时对治理过程进行监管,而治理的过程则应交由市场,通过市场发挥“看不见的手”的作用逐步提高行业的规模和水平,通过市场竞争提高企业在技术、人才、资源方面整合的能力,降低修复工程项目成本,这是一个逐步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
  我相信土壤修复产业在未来5年之内就会兴盛起来,而兴盛需要几个前提:一是完善的行业法律法规;二是资本,土壤修复行业跟土地开发存在一定关系,因而需要资本的特别关注,资本一旦进来,就会产生更多更新的商业模式,推动行业格局的改变。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宋乾武:提标改造水质决定工艺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中指出三大问题,全国废水排放量652.1亿吨,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区 
热点文章
中国发改委 中国环境保护协会 中国节能协会 中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钢铁协会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 LED环球在线 中国太阳能光伏网
中国新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 中国照明网 慧聪网能源 世界风力发电网 中国节能住宅网 中国锅炉网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LED照明网 环境生态网 中国煤炭资源网 节能环保产业联盟 中国家电网 中国风机网 锅炉信息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燕赵环保网 北极星电力网 全球阀门网 中国沼气网自动化在线 中国化工器材网 世纪环保网 中国净化设备网
太阳能产业资讯 上海环保协会 中国环保机械网中国能源信息网 环保中国 广东环保产业网 中关村环保 环保设备网
中国风能网 绿色科技网 中国仪器仪表网 中国涂料采购网 AAB亚盟环保 中国环保英才网 固废英才网 格润清洁能源网
装修污染治理 光触媒 除甲醛 低碳网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126957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gjjnhb#gjjnhb.com(#改为@)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京ICP备090075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