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环保】陕西启动工业企业退城 还城市清洁空气 |
(时间:2012-9-5 10:08:05) |
2012年,我省启动工业企业退城入区行动,逐步将重污染企业从城市、村镇等人口集中居住区搬迁至相关园区。到2015年,西安主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将全部退出。这场工业退城行动,不仅是转变发展方式的必然要求,更体现了责任政府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对于占陕西工业总产值30%以上的龙头大户西安市来说,按照“一城一带一区多板块”的产业规划,现有的工业布局明显不合时宜。从国际化大都市发展的一般规律和未来城市发展空间出发,西安市三环以内的主城区将作为服务业聚集区,不再安排工业项目,现有生产型工业企业逐步迁往渭北工业区或其他开发区。 而更令人振奋的是,根据陕西省政府近日下发的《全面改善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工作方案》,陕西将建立“天眼”遥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让群众及时知晓监测结果,立体式、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大气环境污染治理方案也迅速浮出水面。 工业出城:还城市清洁空气 “坚持‘点面结合、以点为主’的方针,着力解决危害群众身体健康、影响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大气环境问题,这是实现全面建设西部强省‘生态美’目标的重要举措。”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说。 对于重污染企业搬迁后的工业污染防治,何发理表示,首先要在2015年实现西安主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全部退出,在退出的同时,严令禁止重污染企业原工艺、原设备“换汤不换药”地异地搬迁转移,防止污染下乡,对小城镇或乡村继续造成环境污染。 “关中地区是陕西乃至我国西部经济发展最活跃的地区之一,是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陕北地区作为陕西能源化工产业聚集地,是推动全省经济发展的重要动力。区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带来经济活动和污染排放高度集中的同时,也给空气环境改善造成巨大压力。”省环保厅污染防治处处长姚晓军这样定义我省的空气质量现状。 从PM2.5年均浓度形成的卫星解析图上可以看到,陕西省颗粒物污染呈现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关中地区尤其明显、陕北次之。由山西西南开始,陕西省韩城、渭南,沿渭河谷地向西到宝鸡呈现一条明显的东北、西南走向污染团带,并形成以西安、渭南为中心的高污染区。 据悉,西安市自2012年下半年起,发布PM2.5日均值、各监测点位实时监测数据;从2013年1月1日起,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环境空气质量。而全省的城市空气环境质量改善目标也同样详尽,不仅明确了PM2.5监测发布的时间节点,还制定了环境空气质量控制近、中、远期目标。 “从今年7月1日开始,西安市已分别在新城、莲湖、碑林、雁塔、灞桥、高新6个区设置了PM2.5监测点,以及一个投资1600万建立的超级站。在6月30日至8月12日的44天有效天数内,监测浓度范围在0.028至0.097毫克每立方米之间。参照最新的国家空气质量标准PM2.5标准的0.075毫克每立方米,总体平均还未超标,达到二级标准的实际天数37天,占总天数的84.1%。”陕西省环保厅副厅长李孝廉介绍。 空气质量,已经确凿无疑地成为了当今市民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而将PM2.5监测数据公开、常态化,也成为陕西省环保厅的重点工作。据了解,我省PM2.5监测数据发布工作将分三步走:第一步,2012年6月底前,建成西安市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超级站,自下半年起,西安市发布PM2.5日均值、各监测点位实时监测值;2013年1月1日起,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宝鸡市、咸阳市、铜川市、渭南市、延安市和杨凌示范区发布PM2.5日均值、各监测点位实时监测值;第二步,2014年1月1日起,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环境空气质量。在2013年底前,在西咸新区、延安市各建成1个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超级站,两个环境空气质量背景值监测站。第三步,2014年底前,各设区城市、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和全省县城全部建成包括大气自动监测站。自2015年起,上述市(区)以外的省内其他设区城市、西咸新区发布PM2.5日均值、各监测点位实时监测值,所有县城发布PM2.5日均值;2016年1月1日起,按照《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评价环境空气质量。 腾笼换鸟:西安优化工业产业布局 要用仅仅三年的时间,使西安主城区内的工业企业全部退出。这一目标的难度,可想而知。 西安市的工业,特别是装备制造业一枝独秀,2010年,西安市的装备制造业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54.16%,但轻工业占22.6%,石油化工制造业仅占10.63%。不仅现有工业结构不尽合理,随着城市骨架不断拉大,西安市原有工业布局,尤其是高能耗、重污染、不符合城市规划和安全生产的工业企业已经不能适应在原址发展,随之带来的问题也日益突出。 西安热电厂、3402厂、西安日化等用煤大户,矗立在西郊的城市发展空间,在西安市市区规模不大的时期,这样的布局似乎合理。但随着西安市的迅速发展,城市的空间和城区的环境则越来越受制于工业企业。因而,要实现西安工业经济的快速发展,必须扩展发展空间,调整工业布局,优化产业结构。 其实早在2006年8月份,西安市委、市政府就出台了《西安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以及《西安市二环内及二环沿线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办法》等7个配套文件,以加快西安工业结构调整步伐,有效利用土地、资金、厂房、基础设施等资源,形成产业聚集、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工业格局。 工业退城,实施搬迁,并非简单的“卷铺盖换床”。 位于国家级西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凤城十路的西玛电机,联合厂房建筑面积比老厂区生产作业面积增大了2万平方米,通过整体搬迁,使企业获得了“脱胎换骨”的变化。建成了试验能力达1万千瓦的综合试验站,在全国中小电机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安装了全国一流的电机生产装配喷漆线,添置了34台数控车床等先进生产设备,企业生产能力和产品质量得到很大提升,整体工艺装备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而现位于渭北工业区高陵组团的陕汽集团通过搬迁改造后,技术开发和生产能力迅速提升,销售收入由1999年的5亿元上升到2007年的156.95亿元,并在2008年产值突破百亿元大关,产销各类汽车突破6万余辆。这些企业搬迁后,把原有的土地进行商业开发,实现了土地的增值,直接推动了三产的发展,也实现了城市整体环境的改善和人民群众生活质量的提高。 “实施二环企业搬迁改造是西安市抓工业发展的重中之重,通过实施企业搬迁改造,有利于企业实现产业配套、资源整合、设备更新、技术升级、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发展壮大。工业布局的优化、产品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也随之提上议程。这些举措更有利于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功能、促进和推动整个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西安市工信委负责人说。 西安市搬迁工业的去处,早已经有了成熟的方案: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安阎良国家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西安航天科技产业基地、西安泾河工业园、西安沣京工业园、西安交通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西安浐河经济开发区、西安灞桥科技产业园、西安蓝田工业园、西安临潼旅游商贸区、西安出口加工区。林林总总的开发区、工业园区不仅产业定位明确,更成为西安市二环工业企业搬迁改造的主要承载地。 早在2006年底,西安市就开始启动“工业退城”,截至目前,全市共完成了155户企业的搬迁改造。这些企业由西安市搬迁办统一规划,制定实施细则和年度搬迁计划,分批、分期下达搬迁目标任务,组织实施。按照《西安市二环内及二环沿线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实施办法》的要求,各区县、各工业资产管理公司、工业资产经营公司等有搬迁企业的单位,按照市搬迁办的统一安排,陆续采取先易后难、稳步推进的原则,负责本地或本单位企业的搬迁工作计划。搬迁后的企业,不仅遵循了各开发区、工业园区的产业定位,也同样形成了产业集聚效应。 不仅如此,西安市政府还专门成立了“市工业发展和结构调整行动方案领导小组”,主要负责统筹规划、组织协调解决有关搬迁改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困难,推动二环企业的搬迁工作。 “规划定方向、项目定用地、土地定产出”,“高强度投入,高密度开发、高效率用地”,这“三定”、“三高”原则,使得西安市的搬迁企业产出与用地规模挂钩,在实现土地的节约集约利用的同时,保证了符合条件项目具有足够的发展空间。 同样,西安市新近大规模建设的渭北工业区,无疑为“工业退城”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平台。这一地区不仅是工业落地区,更是先进产业集中区、现代化城市功能区、科学发展示范区。 工业园区,不仅仅承载工业,更要成为新城建设、工业与生态共同发展的典范。 五大工程: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 据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多年来对PM10和PM2.5的初步研究分析,西安市PM2.5来源中燃煤占17.8%。为了控制燃煤造成的空气污染,《方案》要求到2012年,西安市和西咸新区建成区除集中供暖设施以外区域全面禁煤,其他设区城市禁煤区、限煤区面积应达到建成区面积的80%以上。 到2015年,关中和陕北设区城市和杨凌示范区、西咸新区建成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85%以上,县城区集中供热率达到60%以上,所有工业园区实行一个热源供热。 “陕西省还将实行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制度,计划从2015年起,全省煤炭消费总量控制在1.275亿吨以内,到2020年,力争实现零增长。”陕西省环保厅厅长何发理说。不仅如此,陕西还将有力实施五大工程,建立大气污染防治长效机制,有效保证群众呼吸新鲜空气。 第一工程:实施工业污染源防治工程加强燃煤企业污染治理,对现役火电机组、非电燃煤锅炉实施烟气脱硫、脱硝,改造除尘设施;全面提升水泥、建材、焦化、冶金等企业的污染防治水平;加大推进清洁生产强制审核力度,强化对重点企业的清洁生产审核和节能审查工作。 第二工程:实施城市大气综合整治工程加强城市扬尘污染控制,各类建筑、道路、市政施工必须设置围挡,湿法作业,严控渣土车遗撒;禁止在城市建成区内现场搅拌混凝土、砂浆,施工现场主要道路必须进行硬化处理,加强城市主要道路及重点部位清扫保洁,提高机械吸尘式清扫率;开展挥发性有机物污染防治;严格控制城市餐饮服务业油烟排放。实施“黄土不露天”工程,减少城区裸露地面。 第三工程:实施机动车污染防治工程完善机动车环境管理制度,实施机动车管理总量控制措施,严格执行各类车辆排放标准;全面开展机动车尾气治理工作,加快淘汰“黄标车”;积极发展新能源汽车,加快清洁能源汽车的推广与应用;推进加油站油气污染治理。 第四工程:实施绿色屏障工程。提高城市自净力,推进渭河生态景观带建设,构建渭河千里绿色长廊。通过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保综合防治、生态修复等,构建我国南北地理分界带的生态安全屏障。同时加强城市绿化和硬化工作,推进森林城市建设,有计划推进公共地段片林建设和屋顶绿化工程,建设公路、铁路两侧绿化带,实现设区城市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不小于10平方米。 第五工程:实施联防联控预警工程。陕西省将建立“天眼”遥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组建省大气污染防治工程技术研发及质控中心,形成地面和立体相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让群众及时知晓监测结果。建立空气质量橙色、红色、紫色、褐红色4级预警机制。完善空气质量重污染日应急预案,指导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活动。遇重污染天气时,暂停施工工地土石方作业和渣土运输,要求重点排污企业停产、限产,党政机关和事业单位停驶部分机动车。 工业,挺起经济发展的脊梁。而正在积极推动的工业退城,也并非简单地消灭工业,而是依赖搬迁的机遇,将工业升级改造,使之在新城中清洁生产,服务生活。继重拳出击治理水污染后,陕西空气污染在未来三年也将伴随季风,飘散而去。
|
|
|
|
推荐图片 |
 | 宋乾武:提标改造水质决定工艺 |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中指出三大问题,全国废水排放量652.1亿吨,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区 |
|
|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