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环保前沿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环保】民间环保自测风生水起 或将被法律禁止
(时间:2012-7-16 10:14:05)
  环保组织网微博发帖欲筹40万购重金属检测仪
  专家称热情要鼓励 但自测结论或欠科学
  “准备用1个月的时间,寻找一万个40元,共同购买一台价格高达40万元的手持式重金属检测仪。”日前,光明日报记者、环保NGO“自然大学”的发起人冯永锋在个人微博上发出了这则“招财令”。
  在过去的3年,他和伙伴们先后组织了自测电磁辐射和PM2.5活动,影响力遍及北上广,这一回,他们又把触角伸向重金属。
  法律法规将给“自测”以怎样的定性?这个问题尤其值得关注。对此,有官员与专家表示,自测欠缺科学性,但民间热情值得鼓励。自测就好比老百姓手拿温度计,是政府天气预报的一种补充。
  “预计9月份之后就会购买到手,马上免费开放检测,欢迎大家多送(样品)来。”截至目前,冯永锋收到了全国热心网友汇去的不到2万元“份子钱”,离40万元的总价差距还很大,但冯永锋显得很有信心。
  为了迎合网络的语言氛围,冯永锋给此次行动起了个搞怪的名字:“我为祖国测重金属”。
  测电磁辐射科普“无害”
  “自然大学”工作人员王秋霞向本报记者介绍,这次行动绝非源自空想,早在3年前,环保事业中“民间参与的力量”就已深深地触动了他们。
  2009年,“自然大学”开始关注电磁辐射问题。众所周知,电磁辐射一直是各大城市最具争议性的民生话题,不少市民认为高压线、变电站是恐怖的“辐射恶魔”,纷纷避而远之、拒而远之,电力部门的施工阻力极大。
  而且,在电磁辐射问题上,市民普遍显得很固执,任凭电力部门和环保部门如何解释“无害”,都很难改变大家原有的观点。电磁炉等家电也面临类似的信任困扰。
  于是,“自然大学”向北京某专业实验室借用了一台便携式电磁辐射检测仪,开始“电磁辐射自测”。这套设备的价格为几万元,不算太贵;但也不算便宜,至少不大可能会有家庭为了测高压线、变电站或家电而自掏腰包去购置。
  “自然大学”在网上征集北京本地的检测需求,然后利用节假日“上门服务”。比如,某小区的业主普遍怀疑小区门口的高压线可能存在严重的电磁辐射,便可请“自然大学”周末带他们一起检测,一探究竟。每次检测后,“自然大学”都会把检测结果在网上如实公布。
  “我们倒不看重检测结果本身,理论上,我们的检测结果没有权威性,从资质到专业设备到实验室方法,检测电磁辐射的办法可能都不够严谨。”王秋霞说,“但是,这次行动的科普价值很高,并能激发市民对环保事业的参与热情。”
  虽然一再强调检测结论不具权威性,但“自然大学”自测电磁辐射却取得了微妙的奇特效果:有的市民任凭有关部门如何解释,都坚持己见;但亲眼看到“自测”结果在合理范围内,他们选择了相信。
  美白品汞超标4万多倍
  自测电磁辐射让“自然大学”的成员们深刻体会到了“亲自参与”的神奇力量,去年,全社会都把环保领域的关注焦点集中到PM2.5上,“自然大学”又开始行动了。
  他们购买了一台价值几万元的便携式激光粉尘仪,坚持自测北京的PM2.5指数,及时公布数据,再度引来了民间的喝彩声。“自然大学”又趁热打铁,发起了募捐活动,为上海、广州、武汉和温州这四个城市购置了4台检测仪,分别交付给当地的环保NGO管理。
  重金属污染,早已引起中国全社会的关注,但真正令这些环保人士决定用亲身行动发挥作用的,是今年4月份的一次科研活动。他们研究调查发现,中国市场上的美白、祛斑类化妆品,存在不同程度的汞、砷、铅等重金属超标。
  来自北京、东莞、重庆等10个城市的民间环保组织从商场、超市和批发市场随机购买了477件美白、祛斑化妆品,并用手持X射线荧光分析仪(被网友们俗称为“重金属检测仪”)对产品中的汞、砷和铅含量进行了快速检测。
  检测结果显示,有23%的产品汞含量超标,最高达国家标准的40000多倍;另有近10%的产品砷或铅含量超过国家标准。这些化妆品中的重金属对身体毒害极大,比如,使用含汞的美白、祛斑化妆品会造成汞中毒,进而引发汞中毒性肾病、脑衰弱综合征等病症,医院的接诊数据证明了这一点。
  顺藤摸瓜,冯永锋、王秋霞们开始重点关注中国的重金属污染问题。他们发现,环保部曾就土壤重金属污染做过专项调查,但此后不了了之,并未公布调查结果。在化妆品调研中使用过的“X射线荧光分析仪”激发起他们再度组织自测行动的决心。
  “民间的自测和努力,能推动信息的公开和制度的完善。”跟谈论电磁辐射和PM2.5自测时一样,王秋霞强调重金属的自测结果不具权威性,真正的意义“在别处”。 
  科普自测并非“监测”
  大张旗鼓地筹资购设备自测重金属,有人担心这涉嫌违法。冯永锋、王秋霞们为此仔细打听了一番,结论是:不违法。“自测属于科研、科普,是法律规定的公民权利,我们做的是‘检测’,不是‘监测’。”王秋霞解释说。
  根据设想,在购得重金属检测仪后,任何人都可以提议检测某地的土壤等公共空间,也可以提议检测品牌产品(比如检测大米是否镉超标)。出过“份子钱”的,则享受“VIP”待遇,可指定检测私人物品。
  检测仪将在全国“漂流”。比如,集中处理完北京的样品后,检测仪可能就会被运到河北工作,一路漂流,总有一天会漂到广东——体现检测仪“筹款购买”的共有性。
  行动计划看上去很完善,不过,它始终绕不开合法性问题:现在不违法,不意味着以后也不违法。
  2009年4月,环保部就公布了《环境监测管理条例》(征求意见稿)。《条例》至今未正式出台,但条例的几项规定却极具争议性,去年,21家环保NGO上书国务院法制办,阐述了他们的修改意见。
  根据意见稿,“进口的环境监测专用设备必须由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认定的检测机构进行适用性检测合格后,方可销售和使用”;“未经批准,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以任何形式公开涉及环境质量的环境监测信息”;“环境监测信息涉及国家秘密的,适用国家保密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违反本条例规定,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如果这些条文最终生效,冯永锋、王秋霞们组织市民自测环保数据并公布上网的行为,不仅违法,甚至有可能构成犯罪。
  “我们已经表达了自己的修改意见,最终怎样规定我们没能力决定,但自测行动至少目前肯定是不违法的。”王秋霞说。
  官员:“就好比自测气温”
  专家:自测仪器不够高档
  对于民间环保自测,官员和专家怎么看?
  广州市环境监测站副站长黄祖照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以我个人的理解,民间自测是老百姓掌握信息、获取信息的诸多方式之一,很正常。这就好比天气预报,政府气象部门发布的天气预报,是关于大区域的;老百姓更关心自己身边小区域的情况,当然可以自己拿温度计测量气温,这是对政府天气预报的一种补充,没有问题。”
  对于民间的参与热情,黄祖照表示赞赏:“我们一直强调,环保不是政府的事,是全民的事业,需要全民参与。这些热心市民关注身边的环境,既是一种科普,也是全民参与的体现。”
  黄祖照认为需严谨看待自测结果:“检测是一回事,对检测数据的理解是另一回事。个人自测的结果有可能跟政府的监测结果经常性地对不上,这是局部与全局的差异,很正常。市民自测,只能测一两个点,哪怕准确无误,也只能说明特定测量点在特定时间的情况。政府监测,在测量点分布等各个方面,都有严格的要求,是个严谨的统计系统。短期内,民间自测很难达到这个严谨程度。”
  就民间自测环保数据的现象,气候环境学专家吴兑进行了全面的剖析:“我非常赞赏他们的积极性,对政府的工作也是一种促进。但我必须强调,他们的检测结果只有参考价值,因为他们的仪器价格都相对便宜。比如测PM2.5的设备,单通道的仪器卖30几万元,双通道的仪器卖70几万元,他们的设备价格却只有几万元,质量认证和业务准入缺失,性能和精确度有局限性。”
  “重金属检测仪也一样,虽然卖40万元,但跟正式的设备也有几十倍的价差。无论是测电磁辐射,还是测PM2.5,还是测重金属,民间自测的结果都只能作为定性参考,而没有定量意义。”吴兑这样认为。
  链接
  潘石屹发微博求购PM2.5检测仪
  在个人微博上普及PM2.5的知识,并更新有关部门公布的相关数据,已经成为房地产商潘石屹个人微博的一大特色。上个月,潘石屹又在微博上求购PM2.5检测仪,准备自测PM2.5的数据。
  “如果我们进口一部测空气质量的设备,每天把办公室、走廊和大厅的空气质量数据告诉在大楼里上班的人。这违法不违法?”潘石屹起初不明白相关规定,发微博求教。当得到“目前无法可依,因此不违法”的答复后,他才安心发微博求购设备:“我们要釆购室内检测PM2.5的设备,在网上查了几款,哪款好?有关厂家可与我们联系。”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宋乾武:提标改造水质决定工艺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中指出三大问题,全国废水排放量652.1亿吨,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区 
热点文章
中国发改委 中国环境保护协会 中国节能协会 中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钢铁协会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 LED环球在线 中国太阳能光伏网
中国新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 中国照明网 慧聪网能源 世界风力发电网 中国节能住宅网 中国锅炉网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LED照明网 环境生态网 中国煤炭资源网 节能环保产业联盟 中国家电网 中国风机网 锅炉信息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燕赵环保网 北极星电力网 全球阀门网 中国沼气网自动化在线 中国化工器材网 世纪环保网 中国净化设备网
太阳能产业资讯 上海环保协会 中国环保机械网中国能源信息网 环保中国 广东环保产业网 中关村环保 环保设备网
中国风能网 绿色科技网 中国仪器仪表网 中国涂料采购网 AAB亚盟环保 中国环保英才网 固废英才网 格润清洁能源网
装修污染治理 光触媒 除甲醛 低碳网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126957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gjjnhb#gjjnhb.com(#改为@)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京ICP备090075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