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环境保护部污染防治司副司长李蕾(左三)、环境保护部总量控制司副司长于飞(左二)、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副主任李培(左一)在人民网与网友交流。 李蕾:做环保是在做积德的事,是在做善事,我为今生选择了环保这项事业而感到庆幸和满足。 于飞:环保工作是造福子孙后代的积德事业,我从事环保工作近30年,始终感到想做要做的事情太多,而条件又十分有限,作为环保人所要面对的压力可想而知。 李培:今后我要更加努力,为环保事业、为社会担负起责任,为党和人民做出更大的贡献。 主持人:网友想知道,近年来污染防治工作取得哪些进展,取得了哪些成果。 李蕾:近年来,我们坚持环保为民,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损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加强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改善水环境质量。二是全力保障饮用水水源环境安全。三是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改善区域空气环境质量。四是严格环境准入,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五是加大重金属污染防治工作力度。六是强化危险废物污染防治工作。 主持人:我们注意到国家“十五、十一五”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中均把污染物总量减排列为约束性指标。网友问,这样的约束有何重要意义,截至目前我国减排目标完成得怎么样? 于飞:之所以将实行污染物总量减排列为国民经济发展约束性指标的原因其实也很好理解,那就是因为资源和环境的承载是有限的,而现在我们生产生活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物排放,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因此必须实行强制性的污染物减排。 “十一五”期间,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下,地方各级政府和国务院有关部门层层落实减排任务,严格目标责任考核,社会各界也十分关注并积极参与了污染减排这一全民行动。全国工程减排、结构减排和管理减排三大措施稳步实施,全面发挥效益,全国上下共同努力,减排效果非常明显。 主持人:有网友问,为什么“十二五”减排目标从2项增加到4项?在您看来完成“十二五”减排任务难在哪里? 于飞:与“十一五”相比增加了氨氮和氮氧化物两项指标,原因主要是改善环境质量的需要。 这四项指标严格说起来都很难完成,但是其中最难完成的还是氮氧化物。对于氮氧化物的减排我们主要采取四大措施:第一,严格控制氮氧化物的新增量。第二,对于排放重点行业,大规模地推行现役电厂和干法水泥生产线的脱硝改造工程,同时和有关部门配合加快出台脱硝优惠电价政策。第三,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和黄标车的力度。第四,加强环保监管,继续安装自动在线监测装置,同时加大检查的力度。 主持人:今后一个时期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任务有哪些? 李蕾: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国污染防治的工作重点任务是:以对污染“零容忍”的坚决态度,坚持“出重拳、用重典”,依法严厉打击环境违法行为。一是以细颗粒物污染防控为重点,全力推进大气污染防治。二是继续大力推进水污染防治工作。三是继续保持对重金属污染风险控制的高压态势。四是强化环保部门对工业企业的精细化管理。五是以“城考”和“创模”为重点,用力推进城市环境保护工作。 主持人:李培主任来自环境保护部对外合作中心,网友想问您,您的部门在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李培: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履行中国政府签署的国际环境保护公约并开展多双边合作。长期以来,中国政府本着对人民群众利益高度负责的使命感,积极参与到国际保护环境公约的缔约谈判中,并认真履行国际义务,完成了履约目标,取得了令世界公认的卓越成就。 为表彰中国政府为保护全球环境所做出的突出贡献,联合国环境署向中国前国家环保总局和海关总署颁发了世界上唯一国家部委级《蒙特利尔议定书》“优秀实施奖”,成为发展中国家履约的典范。 主持人:网友问,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化,随着国际交流的不断增多,应该说在深化环境合作方面有更多的工作要做,网友想了解中国未来在这方面还有哪些打算? 李培:环保对外合作的改革发展总体思路可以概括为: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的环保工作基本方针,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全面服务环境保护中心工作,着力解决影响科学发展和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环境问题。我们将充分发挥立足国内、面向国际的前沿优势,探索引进与输出的多元化发展渠道,努力开创环境保护对外合作工作的新局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