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环保前沿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环保】《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将出台
(时间:2011/6/29 9:56:30)
  近日,有报道称,国家发改委相关领导透露,国家即将出台《中国温室气体自愿减排交易活动管理办法(暂行)》。业界普遍预计,该办法的出台必将带动更多中国企业参与国内自愿减排市场,推动自愿减排市场蓬勃发展。
  2011年6月26日,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在北京发布,这也是国内首个以温室气体自愿减排量为主要衡量指标的企业排行榜。
  北京环境交易所董事长唐茂松在此次发布会上接受《中国证券报》记者采访时称,管理办法将从交易产品、交易主体、交易场所、交易规则、登记注册、监管体系等各个方面,对自愿减排交易市场进行详细地界定和规范。唐还透露,在我国特定区域特定行业开展碳交易试点的研究工作也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
  温室气体总量控制是市场化前提
  由于《京都议定书》规定有关发达国家需承担一定减排义务,但作为发展中国家的中国并无需承担,所以目前国内主流的还是自愿减排市场。
  北京环境交易所总经理梅德文此前在发表演说时曾介绍,国际碳市场还是以强制减排为主,以期货交易为主。中国则还是自愿减排和现货交易,离国际强制减排和期货交易还有相当一部分距离。
  自愿减排作为一种自愿参与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形式,2008年、2009年的交易额只占全球的0.54%、0.27%,比例相当低。2010年全球自愿碳减排市场交易量达到1.31亿吨,与强制碳减排市场交易量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而从中国企业自愿减排2010年度排行榜来看,上榜企业行业主要分布在保险金融和高新技术领域,鲜见来自高耗能行业的企业。
  比如,国内第一家通过自愿购买碳减排量实现碳中和的企业是天平保险,该公司2009年8月5日购买了奥运期间北京绿色出行活动产生的8026吨碳减排指标。
  2010年底,天平保险于北京环境交易所场内再度完成自愿减排交易,购买湖南东坪水电项目二氧化碳减排量1428吨,用以抵消在2009年度其总公司及其全国各分公司自身运营过程中产生的全部排放。
  国家林业局造林绿化管理司副司长、中国绿色碳汇基金会秘书长李怒云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表示,只有温室气体有总量控制,才会有中国的碳市场。没有总量控制之前只有自愿市场,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或者未雨绸缪意识。
  标准为王
  此前瑞士南极碳资产管理公司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西克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表示,国内自愿碳交易市场还不成熟,有两个问题。一是排放量的计算标准不规范,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可的标准来核证你到底排放了多少碳。另一个是所购买的减排量,经常没有采用一个第三方开发的、广泛认可的国际标准。
  无色无形的二氧化碳,若要真正实现商品化交易,李怒云认为“最基础的是要产权明晰”,这就涉及到如何通过科学的标准去计量、监测、核证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减排量。
  自愿减排市场上的标准并不统一,有数据称,国际上自愿减排的标准已有14种。由于现在自愿减排交易买方多是发达国家的公司、机构,使用的标准也多是国外的。目前中国国内使用较多的国际三大自愿减排标准包括VCS、黄金标准以及SocialCarbon,这三大自愿减排标准组织都是国际NGO组织。
  2009年12月16日,在哥本哈根“边会”上亮相的由北京环交所开发的熊猫标准,被称作是中国第一个减排标准。
  今年3月29日,方兴地产[1.95 -2.01%]通过北京环境交易所购买了16800吨自愿碳减排量,也在媒体上宣传为“熊猫标准下的国内首笔碳减排量交易”。
  据了解,“熊猫标准”主要用于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等大农业概念的项目上,除了减排,还承担扶贫和生态减排的功能。
  不过有关熊猫标准的争议也一直存在。
  李怒云告诉记者,他们所从事的绿色林业碳汇也在积极探索标准的构建,已基本构建成一套碳汇产品的生产、计量、监测、核查、认证、注册系统。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森特股份联手三棵树推动涂料行业能源转型 
  节能减排与全球每个国家、行业都息息相关。涂料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材料,整个行业正在努力探索环保低碳发展之路。    图为签约仪式现场。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350733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769209918@qq.com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京ICP备0900751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