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固废】评论:东莞垃圾分类扩大试点需三思而后行 |
(时间:2012-9-3 10:20:29) |
上周,在两个市一级的重要会议上,广州市城管局相关负责人都明确提出要进一步扩大垃圾分类试点。始于一年多前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在几近种种“难以为继”之后,究竟是继续向前还是就此止步?各界一直猜测不定。这次来自官方的表态,总算是打消了各方质疑。 然而,面对前期试点中存在的问题与教训,扩大试点能不能避免覆辙重蹈?如何扩大试点?新一轮试点怎样才可以突破现在的僵局?值得各方思考。 回顾有关历史,2011年6月底,历经三度延迟,东莞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终于在万科城市高尔夫花园的一栋居民楼内率先启动。随后一年间,在全市各镇街陆续出现了42个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单位。在没有统一方案的情况下,各试点单位凭借自行探索,在垃圾分类上开始了“破冰式”的尝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在短暂的喧嚣之后,试点工作未能取得预期效果。大部分试点单位陷入了观望,甚至有些单位在开始后不久就处于了停滞状态。 官方调研后认为,在垃圾分类的前期试点中,东莞陷入了“缺意识、缺管理、缺资金”的僵局。具体来说,表现有这样三点:第一,实施垃圾分类的民意基础不够,大多数市民对垃圾分类仍只是一种概念上的认识,主动意识较淡薄;第二,实施垃圾分类的机制不完善,全市没有统一的规范性文件,各试点单位以及工作推进所涉环节,或各自为政,或放任自由,管理基本上处于无序状态;第三,保障垃圾分类的资金缺口大,无法按规范要求配备软硬件,其中单是垃圾分类后续处理环节的资金缺口就达2亿-3亿元。 很显然,正是这些问题使东莞的垃圾分类试点工作陷入了困局。而这些前期试点面临的难题,也必然会摆在新一轮的试点计划面前。然而,垃圾围城问题迫切需要解决,垃圾分类势在必行。在开启扩大试点计划的时候,相关部门必须有针对性的思考这几大问题,并及时拿出解决之道。 同时,值得提醒的是,扩大垃圾分类试点,绝不能仓促行动。从试点到扩大试点,必须三思而后行。换句话说,如果新一轮的“扩大试点”计划,只是在原有试点单位基础上一次简单的规模扩张,因循守旧的结果必然是重蹈覆辙。 在笔者看来,新一轮试点计划中,东莞应该在总结前期试点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对试点模式进行一番自我完善与创新。根据东莞城市自身的特点,来制定更合理的试点模式。具体来说,分类选点可以更多样化、更“东莞化”一些。根据东莞外来人口多、工业区聚集的特点,在高档社区试点的同时,不妨选择一些工厂、工业区来进行试点,以便总结不同区域和人群的垃圾分类的经验,并最终向全市铺开。 此外,提升市民意识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宣传机制上,也应该有所创新。比如,不妨改变目前单一、单向的“灌输”模式,在推进试点中,引入一些激励型的配套机制,强化市民主动参与的意识。
|
|
|
|
推荐图片 |
 | 宋乾武:提标改造水质决定工艺 |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中指出三大问题,全国废水排放量652.1亿吨,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区 |
|
|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