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月22日,塘厦石潭埔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整改完工 东莞日报记者 郑志波 摄
“基本上没有异味,复绿工作也做得不错,整治实现了无害化处理。”广东省环境卫生协会秘书长郑曼英介绍。昨天上午,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组织专家对塘厦石潭埔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工程进行预估评审。 据介绍,塘厦镇石潭埔垃圾填埋场与虎门、樟木头三座垃圾填埋场无害化处理是2011年市政府十件实事之一。经过9个月的紧张准备和各方努力,石潭埔垃圾填埋场已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按时按量顺利完工,是东莞三个试点镇首个完工投入使用并通过市城市综合管理局组织预评估验收的垃圾填埋场。改建后的塘厦镇石潭埔垃圾填埋场,将达到国家《生活垃圾填埋场无害化评价标准》(CJJ/T107-2005)Ⅱ级以上无害化卫生填埋场的要求,彻底实现垃圾无害化处理。 过去 两公里外有恶臭 群众拦路不让垃圾车进场 据介绍,塘厦石潭埔垃圾填埋场是塘厦唯一的生活垃圾填埋场,总面积为200亩。自1996年启用至今,累计填埋垃圾约370万吨,每天进场垃圾约800吨。 该填埋场在2009年以前一直采用简易堆放的方式处理生活垃圾,无填埋气体和渗沥液导排设施,填埋气体对空直接排放,周边渗沥液未经处理直接流出,造成填埋气体及渗沥液严重污染周边环境,群众意见很大。 “以前在垃圾场两公里外都能闻到臭味,周围的群众一发现垃圾车开往垃圾场就拦路不让过。”塘厦镇公用事物中心黄穗华股长介绍。 现在 一年可减排二氧化碳4万吨 垃圾场收集的填埋气体用于发电 为解决这些问题,2009年5月,塘厦引进广东新科迪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让其对垃圾填埋场进行综合治理,该公司用高科技手段对填埋场进行治理,建设了4个超大型渗沥液收集池,还用这些收集池排放出来的气体发电。该公司总经理杨金明说,现在的塘厦生活垃圾填埋场将不会污染地下水和周围土壤。 经无害化整治,塘厦生活垃圾填埋场面貌焕然一新,垃圾填埋场变成了绿化地,臭味也没有了。杨金明还算了一笔账,填埋场日进场垃圾约800吨,按15%的水分计算,可产生120吨渗沥液,这些渗沥液通过收集处理后,一天减排110吨二氧化碳,一年就是4万吨。 另外,填埋场不仅实现了节能减排,还成功实现了“变废为宝、点废为金”的目标,其收集的填埋气体还用于发电。截至目前,已累计发电3000多小时,每天发电1.8万度。 未来 满足塘厦至少5年的垃圾填埋需求 “按照国家各项评分标准,石潭埔生活垃圾填埋场已达到了国家二级以上无害化要求。”省环境卫生协会秘书长郑曼英代表专家组给出了预估结果。据介绍,塘厦石潭埔垃圾填埋场改扩建工程,投资3000多万元,在原垃圾填埋场西侧新增4公顷项目用地,使该垃圾填埋场总容积达到1069028立方米,按照塘厦目前日填埋垃圾约600吨的标准来计算,无害化改造后的石潭埔垃圾填埋场能满足塘厦未来至少5年的垃圾填埋需求。 塘厦镇相关负责人当日还透露,目前塘厦镇政府正在为石潭埔社区居民筹建居民小区。塘厦政府还将投资1000多万元,在该垃圾填埋场周边建设水泥墙,防止有害的垃圾渗沥液污染蔓延至其他地方。 记者获悉,塘厦生活垃圾填埋场建成后,该镇还花大力气解决填埋场的污染问题,包括化学除臭、定期除“四害”、泥土覆盖、周边复绿等多项整治工程。 采用生物原理进行填埋 一是臭气无害化处理。分区分单元填埋,边填埋边覆土,阻止恶臭散发到空气中;在覆土区布设气体导排收集管,对填埋场内蓄积的沼气进行收集。 二是渗沥液无害化处理。在垃圾填埋场内设置渗沥液导流沟和收集池,并用泵将收集到的渗沥液抽回生物反应处理岛,进行分解处理以便植物吸收和物理蒸发。 三是场地无害化处理。对垃圾填埋覆土区进行植树、种草、育花,共铺设草皮3万平方米,种植树木6800平方米,恢复生态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