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环境监测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环境】中国学者研究称洞庭湖地区仍处于坳陷沉降期
(时间:2011/4/29 15:34:13)
  中国学者完成的一项研究成果显示,第四纪(距今约250万年)以来,洞庭湖地区经历了沉降→抬升→沉降的演变过程,现在仍处于坳陷沉降阶段。洞庭湖近代湖域面积急剧减小,导致洪涝灾害危险性增大及生态环境恶化,亟需退田还湖。 
  最新一期《地质论评》发表了湖南省地质调查院柏道远研究员等完成的研究论文《洞庭盆地第四纪构造演化特征》。研究人员以地貌和沉积为基础,通过详细的地表地质调查、大量的第四系钻探资料以及多种手段获取的年代信息等进行研究发现,洞庭盆地第四纪以来经历了早期拉张断陷沉降、中期整体抬升、晚期坳陷沉降的演变过程。 
  早期拉张断陷沉降阶段盆地沉降幅度一般100~200米,局部可达300米,断陷活动随着盆地的逐渐扩张向东(微博)、西边缘迁移,可能受盆地区下部物质向周边迁移作用控制,盆地周缘的隆起区产生脉动式抬升;中期洞庭盆地整体抬升、暴露并遭受剥蚀,在盆地东缘和西缘产生倾向盆地的构造掀斜,局部第四纪沉积层产生褶皱变形;晚期洞庭盆地主体产生坳陷沉降(地壳表层弯曲产生的沉降)并接受沉积,不过沉降范围远小于早期,沉降幅度一般为5~20米。 
  洞庭湖地区是中国重要的粮棉渔基地,区内河流密集、湖泊广布,拥有丰富的湿地资源。上世纪50年代前,洞庭湖排名中国第一大淡水湖,然而近代湖域总体南移且面积急剧减小,现已位居第二,并导致洪涝灾害危险性显著增大及生态环境日渐恶化。 
  专家称,洞庭湖地区灾害治理和环境恢复的科学决策,有赖于对影响洞庭湖演变关键因素的正确认识。而研究表明,近代洞庭湖的萎缩主要与泥沙淤积和围湖造田有关,因此,使湖区围垸免受洪涝灾害的最终办法是退田还湖。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森特股份联手三棵树推动涂料行业能源转型 
  节能减排与全球每个国家、行业都息息相关。涂料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材料,整个行业正在努力探索环保低碳发展之路。    图为签约仪式现场。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350733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769209918@qq.com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京ICP备0900751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