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环境监测:用海量数据“对付”污染 |
(时间:2015-11-3 14:12:32) |
为应对PM2.5,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刚刚启用了一套新科研装备。和那些摆放在恒温实验室里、随随便便就贵过法拉利的精密仪器不同,新装备相当朴素——扫把、簸箕、吸尘器。几天前,带着这些工具,研究人员走上街头,一寸一寸地清扫马路,吸尽尘埃。 这是国内首次开展的“道路积尘负荷现场调查”。据今年发布的上海PM2.5排放源解析报告,扬尘等“其他类”大气污染源的贡献率约为13%,但缺少更细分的数据。为此,监测中心设计了一个独特的方案——在上海全市选出一批典型道路断面,用规范的方法收集所有尘土,用特制容器带回实验室。研究后,上海就能准确回答道路扬尘对PM2.5的影响值,进而提出更有力的治理措施。 从二三十块钱的扫把,到两三百万元的天平,上海正想方设法完善感知城市环境的“神经网络”,进而支撑起一个大数据的梦想。 上海市环境监测中心主任魏化军告诉记者,该中心目前的年数据采集量相当于五年前的4倍。其中,增长最快的环节就包括上海环境空气质量数据。如今,仅六类主要污染物的小时浓度数据,每年就达到1000万条,是五年前的10倍;而事实上,这张网络每分每秒都在从大气中嗅探、报告数据。 堪称海量的数据集,一方面服务于民生,另一方面也用于监管。今年上半年,基于对环境空气质量的监测分析结果,上海预见到未来几个月PM2.5浓度可能较上年反弹,为此果断出台了有力的减排措施。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环境监测的任务是三个“说得清”:说得清环境质量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说得清污染源状况、说得清潜在的环境风险。基于这个角度,可以理解上海过去几年在环境监测上大力投入的价值。 魏化军告诉记者,“十二五”期间,围绕水、气、生态、噪声等,上海的环境感知末梢越来越发达。目前,在152家重点监管企业,本市共安装了500多套能实时、动态回传污染物浓度指标的设备,数量比五年前显著增长;在全市八个大型产业园区和两个附属园区的腹地和周边,分布着50多个自动监测站点,全都是近几年所建;在它们的管控之下,企业排放、周边环境有什么风吹草动,环保部门马上可以掌握。 上海“十二五”期间快速提升的数据获取能力,除了借助硬件扩容,更需要依靠技术创新,提升洞察污染物的能力。近一两年,上海环保部门能辨识、检测的污染物名单越来越长,新入选的物质集中在挥发性有机物、抗生素、环境激素等非常规领域。这份名单的每一次扩容,不仅意味着环保监管的盲区越来越小,监管视野越来越广,也意味着上海又开发出一套污染物特征图谱。
|
|
|
|
推荐图片 |
| 宋乾武:提标改造水质决定工艺 |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中指出三大问题,全国废水排放量652.1亿吨,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区 |
|
|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