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固废】郑大学子自制垃圾处理器 自动回收分类建筑垃圾 |
(时间:2011/11/8 14:42:50) |
“我们制作出的垃圾分类处理器是个重100公斤的大家伙。”郑州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大三学生崔正哲向记者介绍,他们创意小组已经申请专利的垃圾分类器是通过独创的叶轮分离电容分类核心技术,完成对不同种类、大小的建筑垃圾如钢筋、混凝土、木块的分类,从而实现自动化回收分类建筑垃圾。 据悉,这个项目不仅在刚刚结束的2011国际大学生物联网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上摘得一等奖,又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中脱颖而出,获得“国家大学生创新训练计划我最喜爱的项目”殊荣,这也是河南省首个“全国大学生创新年会”十佳项目。 “在一堂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上,老师讲到建筑垃圾给了我们很大启发。目前我国建筑垃圾的分类主要依靠人工进行,速度慢、效率低,我们能不能发明一个自动化的机器代替人工呢?”陈琛是郑州大学电气工程学院大三的一名学生,他将这个创意和四名队友进行交流后,制作垃圾分类器的想法马上得到了大家的一致认可。 “为了解决建筑垃圾种类繁多,大小不一,难以大规模进行自动化处理的难题,他们想到了电容式开关阵列分类处理技术。电容式接近开关传感器在检测物体时有一定弊端,它只有在一定距离之内才能检测到某种物体,于是我们就利用这种弊端,根据检测到物体时产生的距离数据来判断物体的种类。可以说是钻了传感器的空子,制作了这个应用前景比较广泛的垃圾分类处理器”,崔正哲告诉记者。 在两个国家级大赛中崭露头角的垃圾分处理器引起校内外关注,许多低年级同学纷纷向崔正哲讨教创意窍门。 崔正哲说:“首先要做的是学好我们的专业知识,这样才能学以致用把它付诸到你的奇思妙想中去。最重要的是利用好学校为我们创新项目提供的平台,学校不但为我们提供资金、技术、设备支持,还为专门我们安排老师进行指导,提供自由开放的实验室。我觉得这两个奖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学校有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只要愿意用创意革新生活,我们一定能取得更优异的成绩”。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是高水平大学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郑州大学自2006年以来实施“创新学分”制度,并通过建立创新保障机制、加强基本技能与理论训练、构建创新实验平台等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目前要抓起理论创新体系、知识创新体系和技术创新体系这三大体系的建设,为同学们的创新想法提供更多的支持和更广阔的平台。”郑州大学教务处刘一飞老师说。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