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双碳”目标下,中国不断出台相关政策文件倡导绿色消费,在生产端之外,也在积极推动消费端减碳。
近日,我国多元碳普惠机制及应用成果“绿普惠云-碳减排数字账本”(简称“碳账本”)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七次缔约方会议中国角“数字碳中和与消费端碳减排”主题边会上亮相。
针对数字化手段推动公众参与减排等问题,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接受了21世纪经济报道专访。杜少中表示,搭建碳账本、建立多元碳普惠机制,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三方形成良性互动。良好的社会互动包括政府搭建顶层设计、企业充当减排主体、公众积极参与三方面形成互动,这就需要碳普惠合作网络。这是一种机制创新,这种创新需要建立在数字碳中和基础上。
(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杜少中)
数字化是中国消费端减排的优势
《21世纪》:在应对气候变化上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
杜少中:从国家层面来说,中国在参与气候治理的全过程中,是积极的贡献者、参与者、引领者,在采取落实措施方面走在世界前列,这主要表现在我国的顶层设计、总目标、时间表、路线图,以及若干行业的参与、地方和企业的行动规划上。
从公众层面,即企业、全社会的参与来说,我们做出了走在世界前列的案例。我们在COP27气候大会中国角首场主题论坛上分享了数字碳中和、碳普惠合作、个人数字碳账本,不再停留在想法上,而是已经做出了实际行动。
过去在应对气候变化上,我们考虑比较多的是生产领域,比如传统能源的新能源替代,能源使用的节能增效等,但对于广大公众参与的消费领域考虑得相对较少。现在,国家在顶层设计中已经越来越多地强调消费领域的绿色转型,比如公众碳减排、生活绿色化,这意味着这种考量已经纳入行动日程。
《21世纪》:中国通过数字化手段调动公众参与减排的实践,对于世界应对气候变化有什么意义?
杜少中:它的意义在于我们把自己的优势,即中国式现代化,与碳普惠的理念结合起来,从而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减少碳排放方面,打造出具有世界意义的案例。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案例,将中国式的气候变化应对方案推广到更多的国家、城市,作为一个中外交流、共同应对全球气候问题的行动。
如何让世界接受中国方案,北京就做了示范性的例子。我们希望越来越多中国的城市,以及其他有志于此、具备条件的国家能加入进来,合作推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21世纪》:把数字化技术和碳中和理念结合是中国的优势吗?
杜少中:对于应对全球气候变化这样一个问题,我们首先要思考如何既帮助生产领域减排,又帮助消费领域减排。消费领域和中国亿万人的事业相关,参与人数众多是我国的优势。其次,要考虑如何把它成功地组织起来,这方面我们的数字技术、数字化平台是优势。最后,我们一旦取得了这种共识,举国上下都会积极行动。此外,我们的优势不仅仅是数字化,在其他方面也具有优势。
碳账本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参与
《21世纪》:如何理解碳账本这个概念?
杜少中:要实现碳中和需要算清楚碳排放。首先,“碳账本”仅仅是一个基础的概念,用什么方法、解决什么领域的问题,需要在“碳账本”的基础上细化。
要算清个人碳排放第一步是建立“个人碳账本”。第二步消费端的“碳账本”可以基于企业,也可以基于政府。如果是基于个人的,有人说叫“家庭碳账本”,这测算起来就比较复杂。但是,无论是一个单位还是一个家庭,都是以个人组成的,所以“个人碳账本”的名称是确定的。
《21世纪》:怎样激励大众参与到个人碳账本中?
杜少中:过去,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都有两种资产需要记录,一是货币资产,二是实物资产。自从我们进入了碳约束时代,就有了第三种资产,也就是碳资产。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的碳资产都需要记录在碳账本上。对企业来说,从碳市场一成立,企业的碳资产就确立了,这其中还涉及了企业碳资产盘查、碳资产开发、碳资产管理、碳资产收益等环节。
《21世纪》:建立个人碳账本有哪些挑战?
杜少中:个人碳账本是个尝试和创新,但是个人碳账本也会碰到一些挑战,这些挑战包括资产记录的准确性和通用性。必须确保计算的精准,这样才可以作为个人减排测试的重要依据。此外,在这个过程中,平台的搭建和数字技术的利用是必须具备的条件。当碳市场成熟时,也就意味着可以到碳市场上无差别地跟任何人做交易,建立碳账本的目标就能实现。碳市场成熟也意味着全社会的交易和个人消费领域都可以实现。而现在的碳市场规则主要解决履约的碳减排量,因此这个条件也限制了碳市场的规模。
《21世纪》:以上提到的挑战是否已有解决办法?
杜少中:解决这些问题有两条线,第一条线是奖励鼓励,第二条线是资产的积累。
奖励是实物性奖励,通过搭建平台让更多的企业加入,每个企业都可以带着各自的资源、产品,奖励各种碳减排行为。当奖励阶段和资产条件打通时,就为进入碳市场做好了前期准备。这两条线需要通过无数的交换与试验,从而确定比例关系,形成被广泛认可的合理的资产方式。
《21世纪》:目前,不同的主体纷纷在尝试搭建碳账本,这就存在重复计算、浪费人力物力的现象,对此如何看待?
杜少中:任何一件事在开始阶段都存在竞争,因为大家都在关注。这样的优势在于,大家都能积极参与;不足在于,如果掌握不好方向,盲目参与,就可能造成浪费。我们现在要思考如何把好的方向推广出去,比如在使用最少社会成本的情况下提供最好效果的方法。
因此,要减少碳排放,实现“双碳”目标,就必须形成良好的社会互动。良好的社会互动包括政府搭建顶层设计、企业减排主体、公众积极参与。这三点要形成互动,就需要碳普惠合作网络,这是一种机制创新,把几方面的力量整合起来,形成一个核心的产品。总结来看有两个要点,一是机制创新,二是核心产品,这都是建立在数字碳中和创新基础上的。
如果仅靠政府来搭建,就需要政府财政支出,而财政收入是纳税人缴纳的税收,这会涉及社会公平问题。如果仅靠企业来做,因为企业是为了盈利的,这就会影响公信力,局限性也较大。所以,我们需要有一个观念的创新,就是互不隶属,合作共赢。碳账本不是一个单独的产品,而是搭建一个体系,把有效的资源、有效的生产要素集合起来。碳普惠的概念就是广大、广泛,让更多的人汇集从而获得实惠,而不是为谁所有的概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