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人物访谈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土壤重金属污染规模化治理现状及展望
(时间:2015-8-7 9:09:19)
  国内规模化、连片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必要性、治理现状及面临挑战都有哪些?
  中国生态修复网:目前,我国政府多个相关部门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方面积极协作、开展工作,在局部地区取得了明显的修复治理效果,但还不足以有效遏制土壤重金属污染恶化的趋势。在目前污染状况下,请您谈一下国内规模化、连片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的必要性、治理现状及面临挑战都有哪些?
  周静:近年来,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事件频发,对经济发展、生态环境、食物安全、国民健康,甚至对社会稳定等构成威胁。2014年公布的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结果显示,我国部分地区土壤污染较重,耕地土壤环境质量堪忧,工矿业废弃地土壤环境问题突出。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以无机型为主,占全部超标点位的82.8%。主要是镉、汞、砷、铜、铅、铬、锌、镍8种无机污染物。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区域分散于全国各省,且呈区域性分布。2014年中央1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启动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试点”工作,2015年中央1号文件再次明确要求实施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扩大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等工作。因此,对受重金属污染的区域开展规模化、连片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当前,我国在规模化、连片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方面已有一些尝试,如湖南长株潭地区、江西贵溪、广西环江、湖北大冶等地。这些区域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过程中,在降低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活性(如降低米镉含量)、减存土壤重金属总量等方面取得一定成效。但是也存在诸多的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比如,如何维持持久的修复效果?提高修复土地的产出?降低修复的成本?修复模式的复制推广?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等等。
  大规模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的常用的技术有哪些特点,处理效果如何,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呢?
  中国生态修复网:规模化治理土壤重金属污染工程涉及面积千亩或万亩甚至更大范围,那么,与小规模土壤污染修复相比,大规模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的常用的技术有哪些特点,处理效果如何,哪些方面有待改进呢?
周静:大规模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工程使用的技术核心是成本控制,其次是环境友好与农民参与,最后是修复效果的持久性。总结目前适合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技术措施,在规模化的农田土壤修复工程中适用的技术主要有两种,一是土壤重金属活性化学钝化/稳定化技术;二是植物修复技术。化学钝化/稳定化技术是指通过向土壤中添加改良材料使重金属向低溶解、固定态等低毒形态转化,达到降低污染土壤重金属生物有效性和环境风险的方法。常用的钝化材料分为有机(农业废弃物、有机肥、生物质炭等)和无机(如钙、磷类矿物、含硅类粘土矿物)两大类型。该技术的优点是原位固化(吸附或共沉淀)降低重金属的有效性,成本较低,缺点是重金属仍滞留在土壤中。植物修复技术是指利用植物及根际微生物来去除、转移、提取和固定土壤、沉积物、地表水、地下水甚至大气中的重金属,用于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的理想植物需要满足对重金属有一定的耐性或超积累能力、生长迅速且具有较大的生物量等条件。该技术优点是实施简便,投资较少,对环境扰动性小。缺点是修复效率低,同时因改变种植结构,农民不易接受。实际工程中,规模化的耕地土壤重金属治理往往采用重金属活性化学钝化/稳定化+植物(作物)+农艺调控相结合的组合式(综合性)技术。
  以上两种方法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表现在:(1)进一步研发“绿色、廉价、高效、持久”的新型钝化材料;(2)研发钝化材料便于农用的剂型、安全施用机械、投加时间等;(3)筛选由较高生物量的超积累植物;(4)采用农艺等措施提高超积累植物修复效率或降低水稻等农作物重金属镉等转运富集能力。
  九牛岗土壤修复示范工程的经验,为其他地区规模化治理提供借鉴意义是什么?
  中国生态修复网:您参与的江西贵溪市贵冶周边区域九牛岗土壤修复示范工程,是目前国内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单体面积最大的一个项目,也是我国大型冶炼行业周边区域重金属污染修复治理的一个典型工程。请您介绍一下此项目的基本情况、治理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以及取得的经验,以便后续为其他地区规模化治理提供借鉴。
  周静:该示范工程直接影响周边3个乡镇15个自然村,1万余人。2007年6月12日《人民日报》报道江铜贵冶对周边环境污染后,引起了江西省政府、省环保厅、鹰潭、贵溪两级市委、市政府、环保局及江铜集团的高度重视。2012年初开始,在国家环保部以及贵溪市政府及环保局的大力支持下,我们南京土壤所承担实施了“江铜贵冶周边区域九牛岗土壤修复示范工程”,现已完成2500.7亩连片污染耕地土壤修复治理,取得显著的环境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在工程示范中遇到了以下几大问题:(1)环保与利益博弈,在利益面前,无视环保的观念不仅存在于一些排污企业中,普通群众更为常见,而它的存在是我国环保事业的发展的最大障碍;(2)修复装备研发不足,没有成熟的可用于大面积农地投加钝化材料的机械;(3)法规和标准不完善,目前尚未有针对农田污染土壤修复的专门法规,以及相关的评价标准;(4)治理工程施工和管理难,不同于普通的建筑工程施工,规模化治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工程涉及连片治理面积千亩或万亩甚至更大范围,最重要的是涉及广大农民的切身利益,农民群众的组织和参与是非常重要的,也是修复治理目标实现的最终落脚点。
  工程示范中获得以下经验:(1)案例中采取政府推动、村组动员、技术引导、示范引领、成效教育、利益保障等多种带有政策性、情感性、利益保障性等工作办法,解决了治理工程施工、推广和管理中的难题。(2)本案例,我们在技术研发和社会调研基础上,选择了低成本的农田原位钝化联合植物修复治理技术,把“消减存量”以减存土壤中重金属总量为唯一目标的思路,转变为“降活减存”以降低土壤重金属活性,植物安全生长,恢复土壤生态功能,同时减存总量,以时间换成本,达到安全利用大面积修复后的耕地,产生效益为主要治理目标的思路。(3)技术路线采用“分区(一区一策)、分类(主要污染物类型划分)、分级(轻度、中度和重度划分)、分段(工程实施先易后难)”思路,将土壤污染修复和耕地综合利用有效结合起来,治理产生效果,耕地产生效益。
  土壤重金属污染规模化治理任重道远,您有什么思考和展望?
  中国生态修复网:土壤重金属污染规模化治理任重道远,您有什么思考和展望?
周静:当前,我国大规模治理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在总体形势处于守势,对局部典型地区发生的污染事件被动应对或者应急处置多,相对缺乏大规模大区域性的“攻坚”和打“歼灭战”治理的准备;在工程治理与修复市场方面有点热,缺少真正有效的技术储备及行业规范,技术治理或修复公司出现不少,但真正有技术有责任有能力的不多;治理工程项目设置前期调研不足,影响项目实施质量;治理目标不明确,实施内容与治理目标关联性差;项目实施周期普遍过短;技术路线模糊,示范或推广性、可复制性差。治理工程的实效与时效关注度不够,后评估少。
  在未来的土壤修复工作中应该注意做好以下工作:(1)分区、分类(耕地污染物类型)、分级(污染程度)制订耕地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战略思路、技术路线,建立土壤污染管理和防治技术支撑体系,编制修复技术指南,制订污染土壤的修复技术、治理目标,开展环境风险与治理效益后评估等。
  (2)全国分区域分类型建立规模化治理重金属污染耕地示范区。在示范区内优化区域性应用技术,集成低成本高效技术体系,创新系统化修复工程;集中展示可组装、可移动、简单易行技术模式。通过示范区平台,集中攻克形成一批需求迫切的关键成熟技术,研发安全、实用、高效、低廉的修复新技术、新产品和新装备等实用化修复技术体系,形成多样化的修复技术模式;构建我国主要土壤类型区、重金属污染类型及粮食主功能区等重点区域耕地土壤环境管理技术体系。
  (3)健全治理资金投融资机制,探索“谁投资、谁受益”的土壤治理资金投入市场机制。
  (4)增强土壤污染治理工程的项目设置科学合理性,工程项目实施“政-学-研-产”结合,实现以污染耕地安全利用和“边修复、边利用”、“边治理、边受益”等符合我国现阶段国情的修复治理模式。
周静,男,博士,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红壤生态实验站副站长;兼任国家红壤改良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西省土壤重金属污染生态修复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市政府园林绿化技术顾问等。
  长期从事土壤学、污染生态学和环境工程研究与技术研发。近年来,承担了多项如国家重金属污染防治专项、“973”、“863”、国家科技支撑计划课题、中科院知识创新工程重大专项、中科院知识创新领域前沿课题以及中国工程院和相关省(区)的研究课题;合作发表论文100余篇,其中SCI和EI收录论文31篇,授权和申请受理专利9项;参研成果多次获国家和省部级科技奖;获全国科技扶贫奖励基金服务奖、全国野外科学工作突出成绩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江西省自然科学奖三等奖等;入选江苏省优秀青年科技工作者、江西省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江西省“赣鄱英才555工程”。
  在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与产品研发、酸沉降对土壤环境影响及土壤酸化治理技术与产品研发等方面做了一定的工作和贡献,主持建立了我国目前面积最大的重金属污染土壤修复治理工程示范区。提出了重度、中度、轻度重金属污染土壤分类分级修复治理的技术指标,创立了新的污染土壤修复模式。建立的重金属污染土壤调理改良-植物修复-农艺生态调控技术模式和工程示范基地及效果,受到李克强总理、环保部以及江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同志的批示、评价和社会各界关注,撰写多篇有关我国土壤重金属污染治理技术和土壤环境修复技术咨询报告分别被中办“观点摘编”、“中国科学院专报信息”和“中国科学院院刊”全文采录以及中央领导同志的阅批。组织的土壤修复改良等工作成效曾被人民网、人民日报、新华社、光明日报、科学时报、中国科学报等媒体报道。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宋乾武:提标改造水质决定工艺 
  日前,环保部发布了《2011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公报》中指出三大问题,全国废水排放量652.1亿吨,地表水水质总体为轻度污染,湖泊(水库)富营养化问题突出。城市化进程加快、工业区 
热点文章
中国发改委 中国环境保护协会 中国节能协会 中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钢铁协会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 LED环球在线 中国太阳能光伏网
中国新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 中国照明网 慧聪网能源 世界风力发电网 中国节能住宅网 中国锅炉网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LED照明网 环境生态网 中国煤炭资源网 节能环保产业联盟 中国家电网 中国风机网 锅炉信息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燕赵环保网 北极星电力网 全球阀门网 中国沼气网自动化在线 中国化工器材网 世纪环保网 中国净化设备网
太阳能产业资讯 上海环保协会 中国环保机械网中国能源信息网 环保中国 广东环保产业网 中关村环保 环保设备网
中国风能网 绿色科技网 中国仪器仪表网 中国涂料采购网 AAB亚盟环保 中国环保英才网 固废英才网 格润清洁能源网
装修污染治理 光触媒 除甲醛 低碳网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126957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gjjnhb#gjjnhb.com(#改为@)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京ICP备090075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