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说广州的污水处理费又要涨了,要从0.7元/吨上调到0.8元/吨(《广州日报》10月19日)。每吨才涨一毛钱,似乎不多。但小数怕长计,对于置身物价高企时期的城市居民来说,背上的稻草多了,也会不堪重负。
关于城市污水处理费的上涨,相信市民大多也不会太计较。但大家一定计较这费用的回报——现在市民每用一吨水就已经支付了0.7元的污水处理费,钱是收去了,而且收了许多年,但是市民们看到的事实是,河涌依然污水横流,臭不可闻,未见明显改观。那么我们不禁要问:我们交的钱都是怎么花的?即使按照市场交易法则,人们付了费就应当交还货真价实的回报吧?收了钱的有关部门如果说的确对污水有所治理,可怎样才能让人看到明显的效果?老百姓只相信自己的眼睛,有关部门在报告上列举多少美好的数据,说自己下了多少功夫,市民并不感兴趣,看到污水不污,臭水不臭,大家才会觉得即使处理费上涨了,也不会有多少怨言。
笔者所在的区域,数年前大兴土木,用巨大的公共投入修建污水处理厂,改造污水排放管道。可几年过去了,也没见啥效益,水污染仍是“外甥打灯笼”。对此,有关部门列举了诸多原因为自己开脱,令人迷惑。
国内的污水处理,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宏观的,也有微观的。宏观的如体制,城市污水治理主要是公共财政包揽,缺乏市场化等。是体制的,就要从体制入手,打通瓶颈,改变以往投资主体单一化的格局,努力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拓宽投融资渠道,广泛吸引国内外各种资金投入。只要有利可图,便会形成“洼地效应”,吸引资金流入并不困难。
微观的,如成本问题。相关部门经常强调从居民身上收取的污水处理费偏低,难以维持污水处理厂的正常运转。那么有关部门要科学论证、民主听证,要保持多高的行业利润空间、公共要投入多少才能修建足够的污水处理厂、每吨需要收多少污水处理费才可以让所有的污水厂都正常运转,才有海晏河清,鱼翔浅底的那一天,让公众心中有个谱。
需要强调的是,要对污水处理成本进行细分,明晰公共财政和市民各应该承担多少,而不是把治污的成本都计算到市民头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