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动态】国务院:三峡工程对长江中下游供水产生影响 |
(时间:2011/5/20 15:54:17) |
三峡工程到底会不会引发生态灾难,一直存在众多争议。虽然中国工程院的研究报告认为,三峡不会成为“第二个三门峡”,川渝大旱与暴雨和三峡工程没有必然联系,汶川地震并非三峡水库蓄水触发,但民间质疑的声音从未消失。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1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通过《三峡后续工作规划》。 会议指出,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十七年艰苦努力,三峡工程初步设计建设任务如期完成,防洪、发电、航运、水资源利用等综合效益开始全面发挥。三峡工程在发挥巨大综合效益的同时,在移民安稳致富、生态环境保护、地质灾害防治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亟需解决的问题,对长江中下游航运、灌溉、供水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这些问题有的在论证设计中已经预见但需要在运行后加以解决,有的在工程建设期已经认识到但受当时条件限制难以有效解决,有的是随着经济社会发展而提出的新要求。 会议强调,开展三峡后续工作,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关注民生,保护环境、持续发展,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国家扶持、多元投入,区分缓急、分步实施的原则,完善扶持政策,加大资金投入,建设和谐稳定的新库区,实现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三峡后续工作规划》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移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达到湖北省、重庆市同期平均水平,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库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取得重大进展,交通、水利及城镇等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移民安置区社会公共服务均等化基本实现,生态环境恶化趋势得到有效遏制,地质灾害防治长效机制进一步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基本建立。 会议要求有关地区和部门加强领导和协调配合,完善政策措施,精心组织实施。 三峡后期六大规划 1、让移民富起来 要促进库区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移民安稳致富。大力促进就业。对进城镇安置移民和生态屏障区农村相关转移人口,补助基本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个人缴费。 2、加强生态保护 要加强库区生态环境建设与保护。将水库水域、消落区、生态屏障区和库区重要支流作为整体,综合采取控制污染、提高生态环境承载力、削减库区入库污染负荷等措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体系。 3、防治地质灾害 要强化库区地质灾害防治。建立完善监测预警系统和应急机制。对受地质灾害威胁的农村人口实施避险搬迁,对迁建城镇、人口密集区和影响重大的地质灾害体实施工程治理。严格控制地质灾害易发区县城、集镇建成区规模。 4、妥善处理蓄水 要妥善处理三峡工程蓄水后对长江中下游带来的不利影响。实施工程整治,稳定河势,加固堤防,改善航道和取水设施功能。实施生态修复,改善生物栖息地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加强观测研究,优化水库调度。 5、优化电站管理 要提高三峡工程综合管理能力。构建综合的监测体系、信息服务平台和会商决策系统,形成系统的工程运行管理长效机制。 6、加强战略保障 要以洪水资源化、水库优化调度、供水效益拓展为主攻方向,拓展三峡工程防洪、发电、航运、生态和水资源配置等综合效益,提高在国家水安全和电网运行安全等方面的战略保障能力。 新闻链接 重庆副市长曾在“两会”上痛陈三峡生态问题 三峡电应让利补偿生态治理 在2010年的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副市长、市委移民工委书记谭栖伟痛陈三峡生态问题的严重性。谭栖伟披露,作为全国地质灾害密度最高的地区之一,重庆库区隐患点达10792处。蓄水175米高后,已发生地质灾害(险情)252处(其中新发生172处),有2500余处监测预警点可能复活。同时,库区山高坡陡,石漠化现象相当突出,水土流失面积占48.6%,大量的坡耕地、劣质耕地需要改造。移民问题方面,重庆有21.9%的城镇移民吃低保,就业困难。 谭栖伟建议,国务院应尽快建立三峡后期发展的长效补偿机制,例如,在电价上提高一两分,作为补偿。此外,由国家转移支付,用于生态治理。 而农业部长江渔业资源管理委员会认为,三峡大坝、葛洲坝等长江水利工程水利建设虽然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帮助人类抵御洪水等灾害,但也造成了无法挽回的负面生态效应。如葛洲坝阻断了中华鲟上溯产卵通道,它刚建成时,成群的中华鲟跃起,在坝体上撞得头破血流,此后数量便开始急降;三峡工程使600公里河段变成水库,从而不适宜上游珍稀特有鱼类的栖息。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