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环保设备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环保】我国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实现重大突破
(时间:2010/6/25 14:29:04)
  22日电辽宁省科学技术厅今天在大连工业大学组织召开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与工程化设备”和“散纤维及成衣制品无水染色”科技成果项目鉴定会,由中国工程院孙晋良院士为主任的专家组对项目成果给予高度评价,认为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该项技术攻克了传统的染色以水为介质、环境污染严重等技术难题,从根本上解决了纺织染整业环境污染严重和能源消耗高的共性关键难题,符合国家纺织染整低碳经济产业政策,实现了染色过程的清洁化生产,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据专家预测,随着该技术的推广使用,我国纺织印染行业年节水可达10—15亿立方米,社会效益显著。
  近年来,全球水资源环境问题日益尖锐,水资源环境领域的科学研究已经倍受国际社会和各国政府的重视。我国是严重缺水的国家,水污染使资源短缺问题变得尤为突出,其中,纺织染整业污染是主要污染源之一。据介绍,传统的染色主要以水为介质,耗用大量的水资源。有关资料显示,我国纺织染整业每年污水排放量达20亿立方米,环境污染非常严重,已制约了我国纺织染整行业的发展。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了“经济、社会、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国策,加大对水资源的综合利用和污染防治的研发力度。2010年,国家工信委制定了《印染行业准入条件》,明确规定“新建或改扩建印染项目应采用先进的工艺技术,采用节能环保的设备,主要设备参数应实现在线检测和自动控制,总体水平应接近或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为解决纺织染整业造成水资源严重污染这一难题,早从2001年起,大连工业大学便在国内率先对天然纤维进行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技术进行了研究,利用回收的工业排放二氧化碳为载体,在超临界状态下携带染料上染纺织品,揭示了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机理,发明了萃取染色一步法的独特工艺技术,具有染色过程不用水、染料和二氧化碳可循环使用、无需添加化学助剂、无环境污染等优势。2004年,项目列入中国纺织行业协会科技指导项目,并先后得到了辽宁省科技厅、辽宁省教育厅、大连市科技局的重点资助。
  为了进一步开发无水染色技术,大连工业大学同光明化工研究设计院产学研合作,2005年,双方共同研制了适于天然纤维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实验装置。在小试试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2009年,又研制了具备中试生产规模的工程化设备,实现染色关键装置的可视化,在散纤维和成衣艺术染色方面具备产业化条件。染色产品耐摩擦色牢度达到4级,耐水洗色牢度达到5级,符合国际环保纺织标准和GB18401—2003标准。现已申报发明专利9项,已授权4项,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得到了国内外专家的高度评价,被认为是印染行业一次“产业革命”。
  该项目负责人郑来久教授,毕业于东华大学纺织工程专业,博士生导师,国家科技部科技项目评审专家。1997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研究方向为纺织清洁化加工技术。近年来,主持完成了国家级、省部级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及企业横向项目10余项。2001年起,在我国率先研发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工艺与设备,已研制出我国首台适于天然纤维的超临界二氧化碳无水染色整套装置。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等奖1项、辽宁省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大连市政府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香港桑麻纺织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现已申报发明专利15项,已授权5项,培养研究生20余人,在国内外学术会议及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森特股份联手三棵树推动涂料行业能源转型 
  节能减排与全球每个国家、行业都息息相关。涂料作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工业的重要材料,整个行业正在努力探索环保低碳发展之路。    图为签约仪式现场。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350733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769209918@qq.com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京ICP备09007515号-5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