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健康建筑: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端方向 |
(时间:2018-4-25 9:33:51) |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要“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战略地位”。2016年10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2017年3月1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了《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发展“十三五”规划》,提出:“要坚持以人为本,满足人民群众对建筑舒适性、健康性不断提高的要求,使广大人民群众切实体验到发展成果。” 健康建筑理念提出后,迅速成为行业社会关注的热点。健康建筑标识评价实现了健康建筑理念的落地,标志着绿色建筑发展的新里程碑。 建筑,作为人们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理应更加重视其健康性能问题。经过一年多的发展,我国的健康建筑已初具规模。相信,经过相关职能部门、行业学会、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等多方共同努力与推动,我国的健康建筑将向着更加广泛和完善的方向迈进,为实现“健康中国”伟大目标贡献一份力量。 每年一届的绿色建筑行业盛会“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暨新技术与产品博览会”日前在广东省珠海市举行,本次第十四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是首次在北京以外城市召开。在以“推动绿色建筑迈向质量时代”为主题的本次大会上,近400位来自国内和加拿大、美国、德国、法国、新加坡、日本以及港澳台等地的国际组织、科研机构、高等院校、企业的代表,就绿色建筑设计、绿色建筑室内环境、既有建筑的绿色改造、近零能耗建筑、装配式建筑、被动式建筑、绿色建材、绿色生态城区、建筑大数据、健康建筑、国际合作项目等专题,在综合讲坛和48场分论坛上展开探讨,分享全球范围内发展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的工作新经验。健康建筑作为绿色建筑中的“后起之秀”,在大会上受到广泛关注,并被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称为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端方向。 健康建筑再次亮相绿建大会 继去年第十三届国际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第一次为健康建筑颁发标识证书后,本届大会上再次向新一批的杭州朗诗乐府小区等9个健康建筑项目授予标识证书。目前,我国已有23个项目获得健康建筑评价标识。这表明我国健康建筑正在稳步发展。 健康建筑的发展是人们追求健康生活、贯彻健康中国战略、绿色建筑行业发展的迫切需求。但在我国,健康建筑还是新生事物。2016年3月,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等有关机构启动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当年12月,《健康建筑评价管理办法》(试行)发布。2017年1月,《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经中国建筑学会标准化委员会批准发布实施,2月《健康建筑标识管理办法》(试行)下发,并进行了第一批健康建筑评价工作。我国健康建筑的发展开始启动。 一年来,健康建筑的发展正在深入。自2017年以来,我国已有北京、上海、江苏、广东、天津、浙江、安徽等地的23个健康建筑项目。与时同时,在学会标准和多项实践案例的基础上,国家工程建设行业标准《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的编制工作也在有序推进中。 对健康建筑的发展工作,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王清勤介绍说,现有的与健康建筑相关的标准有英国、美国的健康住宅15项指标,美国、法国的《健康建筑建造指南》和中国的《健康建筑评价标准》等。我国的评价标准是以融合性、引领性、可感知性和可操作性为原则,收集整理了53家权威机构和65位专家的252条意见编制而成的,开创性地整合了全装修、绿色建筑要求、室内空气质量高要求、室内空气质量表观指数、厨房空气污染物专项控制等亮点条文。此外,目前我国已有23个项目获得了健康建筑评价标识。 王清勤说,在推进健康建筑产业发展和国际化方面,健康建筑联盟已开展了多项行业活动,承担国际“绿色解决方案奖”中国区的申报和评审工作,并助力中国石油大厦获得2017年国际健康建筑解决方案奖第一名,与丹麦国际联盟签署推动健康建筑产业发展谅解备忘录。 可见,我国的健康建筑产业已经过了初级的起步阶段,正在逐步迈向加速发展的新阶段。 健康建筑诠释绿色新时代 健康建筑是得到人们广泛肯定的建筑,在本次大会上,业界对健康建筑给予了新的明确定位。在大会开幕式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长仇保兴以《生态城区ABC模式利弊分析》为题、以国内外城区建设案例为题材进行了演讲。在演讲中他提出,健康建筑是绿色建筑发展的高端方向,是生态城区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仇保兴强调,“以人为本”是生态城的灵魂。他明确指出:绿色建筑、健康建筑是生态城的细胞,也是城市韧性的基础。生态城的规划建设不仅是传统智慧、现代智慧和适宜技术的组合,更是以承载人民的健康、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等为前提,坚持人民主体地位的生产和生活环境的建设。毫无疑问,建筑是生态城的细胞,是人们的核心载体,其健康性能对保障人民的身心健康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十几年来,以“四节一环保”为目标的绿色建筑在我国发展迅猛,为我国的节能减排和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新时代下,在积累了绿色建筑产业链丰富成果的基础上,回归人民,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追求,是建筑行业发展的大势。 中国科学院院士、华南理工大学教授吴硕贤在题为“绿色建筑应是健康建筑”的主题报告中强调,绿色建筑还应向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空间方向进一步发展。 他说,在推进绿色建筑工作中,尚须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且与自然和谐共生。目前,世界上有两门学科与人类的健康最密切相关。一门是医学科学,它涉及人类身体内部的健康;另一门则是建筑科学,或就其广义而言,即人居环境科学。它是构筑最接近人体的人类栖居环境,从外部来保障人类的身心健康。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医学科学与建筑科学是最重要的民生科学。重视这两门科学,自然也就最能体现科学技术“以人为本”的宗旨,最能体现使科技成果惠及人民大众的根本出发点与目的。当今社会,特别是在城市,居民绝大多数时间都在室内度过,因此首先要关注室内健康环境的营造,从室内空气品质与室内物理环境出发,关注有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健康成长与生活的建成环境的营造。 健康建筑在实践中加速发展 健康建筑如何发展?一年来业界已进行了相当多的探讨,并取得了丰富的成果。这种理论实践对具体发展健康建筑具有重要意义。在本次大会上,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绿色建筑研究中心主办了“健康建筑理论与实践”论坛,将健康建筑的研究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行业权威专家从健康建筑研究现状、行业评价标准、产业发展、技术路线、空气质量研究、健康园区规划要求、健康设计、技术体系和健康校园实践案例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观点。 吴硕贤呼吁更多的科研技术人员投入到建筑物理与城市环境物理问题的研究中,关注有利于人类和其他生物健康成长与生活的建成环境的营造。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张寅平表示,我国健康建筑评价标准中空气质量控制理念和所处国情与发达国家不同,应采用创新研究思路,构建适宜的质量控制理论。包括解决控什么、控多严、如何控、控制效果如何评价四大问题。同时,在这方面仍存在一些重要问题有待研究,例如健康建筑的二氧化碳浓度低于1000ppm是否应该加分,我国颗粒物控制是否应该分区,健康建筑不是防病建筑,什么空气可以使人更健康,人对污染物暴露是否有适应性? 此外,浙江省建筑设计研究院绿色建筑工程设计院院长朱鸿寅、上海朗诗规划建筑设计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上海分院院长张崟、上海朗绿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监刘轶晨也分别从绿色健康园区规划、健康建筑设计与实践、居住建筑健康建筑技术体系、健康校园设计等方面进行了系统介绍。 显然,业界对健康建筑的探讨把问题已经具体化和细化,这些探讨必将对健康建筑的实践和发展产生深度影响,而业内人士的探讨本身更是一种重要的实践。健康建筑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获得发展,才能丰富相关的理论。本届绿色建筑与建筑节能大会所透出的信息,让人们对健康建筑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