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华北大督查:最大规模的环保大会战 |
(时间:2017-5-8 9:35:06) |
“我们现在交流,聊城话讲慢一点他们督查组能听懂百分之六七十,讲快了就很难听懂了。”山东省聊城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成伟对记者说。从4月21日开始,来自广西的环境执法人员在聊城进行第二轮次的强化督查。 广西、山东相距超过2000公里。“广西组”跨省督查山东聊城,是因为2017年是“大气十条”第一阶段的收官之年,环保部从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抽调了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每个城市全年共安排25轮督查,两周为一轮。每城每轮有八人参与督查。 最大规模的环保行动 这5600人的“环保别动队”,有3000多人来自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所在的京津冀晋鲁豫六省份,其余近2000人则从外省抽调。各省中河南、河北抽调人数最多,各为1000人左右。最少的是遥远的海南,增援16人。六省市之外的省份中,抽调人数最多的是江苏,抽调248人。 如此大动干戈,是因为他们面前是“大气十条”里最难啃的“硬骨头”。所谓“大气十条”,指的是国务院在2013年9月份发布的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其奋斗目标是经过五年努力,全国空气质量总体改善,重污染天气较大幅度减少,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空气质量明显好转。“大气十条”提出的两条核心指标,一是到201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颗粒物(PM10)浓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优良天数逐年提高;二是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细颗粒物(PM2.5)浓度分别下降25%、20%、15%左右,北京市PM2.5年均浓度控制在60微克/立方米左右。这其中的难点在于最后一个指标:2013年,北京的PM2.5年均浓度为89.5微克/立方米,2014年降到85微克/立方米左右,2015年降到80微克/立方米左右,2016年再降到73微克/立方米。北京花了三年多时间,才将PM2.5浓度削减18%,而要在“大气十条”的收官之年完成60微克/立方米,意味着一年内要再削减18%,任务艰巨。更重要的在于,大气是流动的,北京处于河北、河南、山西、山东等重工业污染地带包围之中,如果周围地区空气污染不能有效降低,北京再下功夫也无济于事。 为加强京津冀和周边地区的联防联控机制,环保部联合六省市地方政府下发的《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7年大气污染防治工作方案》,该方案对“2+26”城市的雾霾治理提出严格要求,包括9月底前,天津、河北及环渤海所有集疏港煤炭主要由铁路运输,禁止环渤海港口接收柴油货车运输的集疏港煤炭,以及石家庄、唐山、邯郸、安阳等重点城市采暖季钢铁产能限产50%。 环保部从全国抽调5600名环境执法人员对京津冀及周边传输通道“2+26”城市开展为期一年的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也是系列超常规手段中的一环。4月5日环保部对媒体的通报中称该次督查为“环境保护有史以来,国家层面直接组织的最大规模行动”。 “2+26”城市指的是京津冀大气污染传输通道城市,包括北京、天津及河北省的石家庄、唐山、廊坊、保定、沧州、衡水、邢台、邯郸,山西省的太原、阳泉、长治、晋城,山东省的济南、淄博、济宁、德州、聊城、滨州、菏泽,河南省的郑州、开封、安阳、鹤壁、新乡、焦作、濮阳。环保部介绍,此次督查集中在七个方面,包括地方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落实大气污染防治任务情况,固定污染源环保设施运行及达标排放情况,“高架源”自动监测设施安装、联网及运行情况,“散乱污”企业排查、取缔情况,错峰生产企业停产、限产措施执行情况,以及涉挥发性有机污染物企业治理设施安装运行情况等。 环保部称,本次督查要起到督促地方尤其是基层区县一级政府落实环境保护责任的目的。在“督政”方面,要突出县级党委、政府大气污染防治工作责任落实、工作落实情况;在“督企”方面,要紧盯大型企业的达标排放情况,认真督促落实排污许可制度和全面达标排放计划,同时严查“散乱污”企业整治和取缔情况。 环保部对督查组人员的筛选相当严格。环保部环监局局长田为勇在该部4月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表示,督查组成员一般是各省推荐的有丰富执法经验的支队长和副支队长,而且他们的专业知识要和被督查城市工业产业特点相符。 湖北省被抽调120人,省环保厅安排省环境监察总队的两名副总队长带队,其中副总队长张也俏在山东省菏泽市参与第一轮督查。来自河南的第十九督查组在聊城进行第一轮督查,组员包括一位河南省内办案高手,他做的卷宗曾被中央环保督查组拿去当样本。“我们这几个兄弟也不简单,也是各个大队的大队长、业务一把手,广西才能派我们出来。”在聊城进行第二轮次督查的“广西组”组长对财新记者说。 4月8日到20日的第一轮督查期间,“河南组”共检查聊城市240家企业,发现209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87%,检查数以及发现问题数排名均为各督查组第一。同期“湖北组”在菏泽市检查129家企业,发现91家企业存在环境问题,约占检查总数的71%,其中查出一家企业存在自动监测造假。 督查人员来自全国各地,地域跨度大。“广西组”千里奔袭聊城,语言不通是个实际问题。“特别是去企业督查,有些老百姓他不会讲普通话,只会讲土话。”聊城市副市长成伟举例说,要把车停到人家院子里,和人家商量,聊城人不会回答说行不行,而会说“不管”。外地人一般认为“不管”就是可以停的意思,但其实在聊城话里,“不管”的意思是“不行”。语言不通容易产生误会。 “广西组”督查人员的广东话口音较重。“按照我们广西来说,他们几个讲普通话算讲得很好的啦,是一来这里,我也认为他们讲的不好。”“广西组”组长称,据聊城当地人介绍,之前有操着广东口音的外地人在聊城诈骗,群众深受其害,因此聊城部分企业对广东口音相当警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成伟给督查组每个小分队派一名穿便装的警察。“主要是三个功能,一是领路,当个向导,二是翻译,解决语言问题,三是当敲门砖,因为督查组的证件是广西的,用的是临时执法证,怕个别企业不理解,帮他们解释解释。” 疏导企业 环保不仅仅是环境问题,也是民生问题。“湖北组”组长张也俏在督查时发现,菏泽有大量小型板材企业,聚集在小镇或者村子里。由于生产胶合板需要加热,企业使用燃煤小锅炉造成空气污染。张也俏称,仅在菏泽市牡丹区沙土镇、郓城县黄安镇、东明县大屯镇、东明县码头镇,就零散分布建筑模板和木板生产企业200多家,使用的小锅炉无有效污染防治措施。 “乡镇一级政府和企业对这一次强化督查估计不足,只把他当做一阵风,风头过去了就可以继续做。老百姓也是心存侥幸,你看我我看你,因为板材企业多嘛。”张也俏称,“现在政府一宣传,我们到现场一督查,他们感觉不对头了,是要动真格的了。 记者在菏泽市曹县庄寨镇走访时也看到,当地主要干道和村落遍布板材厂,来拉板材的大卡车络绎不绝。这些企业规模都不大,使用超过10蒸吨锅炉的很少,用的大多是1-2吨的锅炉,有的甚至只有半吨。多位庄寨镇居民对财新记者说,最近环保检查较严,很多板材厂都关停了,所以天气还不错。之前小锅炉污染严重的时候,天都是灰的。 庄寨镇农办主任聂红杰对记者说,板材是庄寨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而且板材厂工资较高,普遍月薪4000-5000元,因此庄寨很少有人外出打工,大多在板材厂工作。 记者获悉,庄寨大量手续不全的板材企业已被取缔,手续齐全但使用小锅炉的企业正在等待政府明确方案,如何按照要求在9月底前将燃煤锅炉替代。“现在原料价格都不稳定。”庄寨镇一家板材企业焦姓负责人对财新记者说,板材原料部分来自当地和河南的小作坊,这些小作坊也使用燃煤小锅炉,被取缔了很多。 “板材是当地的一个饭碗产业,”张也俏说。“我和被督查的县长也说,我们现在考虑的不是关停封的问题,政府需要用更大的精力去考虑怎么疏导。” 聂红杰表示,目前县镇两级政府正在考察集中供热和天然气两种方式替代燃煤小锅炉。“如果用大锅炉集中供热的话,企业成本会比原来一家一户烧小锅炉来的低。但是如果改烧天然气,企业成本会有所上涨。”一位菏泽市政府官员对记者表示,目前也在考虑能否将小板材企业整合成大型公司,以推动企业转型升级。 督查遇阻 强化督查开展以来,多地发生阻挠执法事件。4月16日上午,第十五督查组在山东济南市一家企业被紧锁大门扣留超过一小时。4月17日环保部第九督查组则在河北邢台市一家企业被抢夺执法证。 “河南组”在聊城也遭遇了阻挠执法。4月18日下午,督查组接到举报电话后赶赴现场执法,但企业叫门不开。 “下午4点多摸到那儿,是个酸洗厂,洗钢管的小土厂子,去的时候还在生产。”督查组现场执法人员对财新记者说,当时通过厂门上的门洞拍照取证,又把执法证伸进洞去让厂里人看,要求开门,“人家一直没开,过了30多分钟,可能听到外面马上来公安了,才把门打开。” 这位督查组人员称,该企业为小散乱污企业,手续不齐全,同时初步判断涉嫌利用渗坑排含酸废水。“聊城当地反应非常迅速,市公安局食药环支队和市固废中心主任都很快赶到现场。” 记者在现场看到,该酸洗厂的锅炉已被拆除,厂房被推平,场地上堆着用绿网覆盖的瓦砾。据酸洗厂所在地聊城市东昌府区政府通报,针对该事件,环保部门对企业现场的水、土壤进行取样监测,根据监测结果进行处理;公安以阻碍执行公务行为立案调查,并传唤涉嫌违法行为人。 “我们要是穿了统一的执法服装去企业检查,敢拒绝的就少了。”一位在聊城的督查组成员对记者说。目前全国环境执法人员仍无统一执法服装,即使是督查组,也只能各穿各的衣服去执法。 基层环保局困境 在上述阻挠执法事件之后,聊城市东昌府区环保局被通报批评,该局局长郭立清被诫勉谈话,监察大队副大队长和三中队副队长被诫勉。 郭立清向记者表示,在该事件中,街道办事处负有未将小散乱污企业排查出来的责任,东昌府区环保局作为督导乡镇和街道进行排查的部门,也负有责任。但目前基层环保力量非常薄弱,与繁重的环保任务不相称。 以东昌府区环保局为例,该局负责东昌府区和江北水城旅游度假区环保工作,两个辖区总面积超过1000平方公里,有九个镇,七个街道,两个工业园区,规模以上企业就有205家,小企业更多。然而东昌府区环保局仅有28人,其中45岁以上的占了四成。28人中除了一个局长两个副局长,其他人要管办公室、污防科、科技标准科、环评科、监测站、应急科、流域科、总量办、信访办,以及环境执法。 郭立清称,东昌府区环境监察大队只有六个人,分为3个中队,每个中队两人,一个中队长一个副中队长。目前这三个中队有两个背了处分,即六名执法人员处分了四名,其中两人是因为这次酸洗厂阻挠执法事件受到诫勉,另外一个中队则是因为一起省级信访案件,村民连续举报一家皮革厂暗管排污。“以前村民举报我们也查去了,没查出来。那次和市环保局联合检查,查到深夜10点才查出来,暗管离企业有500米远,白天看不见。”由于省里要求处理责任人,最终一个中队的两个执法人员被处分。 “环境执法常常流血流汗又流泪。”多位环监系统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安破案还能戴大红花,环境执法人员查出非法排污不被处分就很好了。” 郭立清称,目前区政府已经决定由区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从镇、街道、园区人事代理人员中招聘20人到区环保局工作。东昌府区人手不足并不是特例。据督查组的报告,聊城市除了东昌府区,临清市、经济技术开发区、高新区都存在环境监察执法力量薄弱、人员编制偏少、执法工作“小马拉大车”现象。 “整个环保局基本上没过过星期六星期天,整天加班你知道吗?”郭立清对记者说,“孩子没法接送,学习没法照顾,老人没法去看。其他局哪有这么忙的?人家是阶段性的忙,你看环保形势,拧螺丝那样一个劲儿的紧呀。” 多位聊城环保系统人士向记者确认,聊城近期已有四名区县环保局长离任,转去政协或者人大任职,占区县环保局长总数近半。 一位在聊城督查的督查组成员对记者称,目前基层环保部门问责压力很大,但环保部门单打独斗,从末端去治理往往事倍功半。“比如这家酸洗厂,一开始供电就该卡,电力部门没有环评手续就不给供电,一上项目工信委就该看看是不是符合产业政策,国土部门应该查处非法用地,工商部门要对无证无照进行取缔。”他说,“环保工作需要各个部门合力才能做好。”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