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环保】治理土壤污染是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
(时间:2013-12-17 11:12:36) |
随着人们对环境问题的重视程度不断增加,以前并不很明显的土壤污染问题逐渐暴露了出来。土壤资源作为百姓生产生活的重要载体,尤其是农业的重要生产要素,对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至关重要。土壤污染不仅能导致作物减产,而且会直接影响食物的安全,影响人的身体健康;作为生存环境的一部分,土壤污染还会导致人类生态环境的恶化。治理土壤污染成为了建设“生态文明”的必然要求。 隐蔽性成土壤污染治理难点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国受污染的耕地约有1.5亿亩,污水灌溉污染耕地3250万亩,固体废弃物堆存占地和毁田200万亩,合计约占耕地总面积的1/10以上。据估算,全国每年因重金属污染的粮食达1200万吨,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超过200亿元。上述数据表明,我国土壤污染的总体情况非常严重。 区别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土壤污染有一些自身的特点。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和隐蔽性的特点。污染物在土壤中并不像在大气和水中那样容易扩散和稀释,因此会在土壤中不断积累而超标。从产生污染到发现问题通常需要较长时间,而且要通过对土壤样品进行分析化验和农作物的残留检测,甚至通过研究对人畜健康状况的影响后才能确定。 最重要的是土壤污染不可逆,难治理。重金属对土壤的污染基本上是一个不可逆转的过程,某些重金属污染可能需要100至200年才能逐渐恢复。许多有机化学物也需要较长时间才能降解。积累在土壤中的污染物很难靠稀释和自我净化来消除,除了切断污染源,有时要靠换土、淋洗等方法才能解决。 造成土壤污染的行业主要有采矿、化工和冶炼业,另外,不科学的种养殖和城市垃圾排放也是土壤污染的重要来源。工业废水能引起镉、汞、铬、铜等重金属污染以及酚、三氯乙醛等有机物的污染。工业废气中的粉尘、烟尘等可通过沉降或降水进入土壤。长期大量使用氮肥,会破坏土壤结构,造成土壤板结,影响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过量使用硝态氮肥,会使饲料作物含有过多的硝酸盐,妨碍牲畜体内氧的输送,使其患病甚至死亡。农药施用不当或者是滥用,会引起土壤有机物的污染。城市垃圾和固体废弃物既不易蒸发、挥发,也不易被土壤微生物分解,是一种长期滞留土壤的污染物。 国家政策逐步介入 近年来,政府开始逐步重视土壤污染治理工作。“十一五”规划要求“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现状调查,综合治理土壤污染”。《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要求“以防治土壤污染为重点,加强农村环境保护,开展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和超标耕地综合治理,抓紧拟订有关土壤污染方面的法律法规草案”。“十二五”规划也提到了“加强重金属、危险废物、土壤污染治理,建立多元环保投融资机制”。 2006年,国家环保总局和国土资源部启动了全国首次土壤污染状况调查。2007年底,环保总局完成了土壤污染调查中的野外采样和室内的数据分析工作。2008年底,国家环保部编制调查总报告和各专题报告,全面总结和集成调查成果。2013年,国务院颁布了《近期土壤环境保护和综合治理工作安排》,提出到2015年全面摸清我国土壤环境状况,初步遏制土壤污染上升势头,力争到2020年建成国家土壤环境保护体系,使全国土壤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 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要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和用途管制制度,实行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补偿制度,改革生态环境保护管理体制。这些制度建设将会有助于土壤污染治理产业的发展,扩大土壤污染治理市场的空间,帮助大地恢复生机。 土壤治理产业开始发力 土壤污染治理产业主要以政府为主导,土壤污染与修复工程已被列为“十二五” 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工程。目前,土壤污染治理企业规模普遍较小,治理能力有限。土壤污染治理市场的需求旺盛,供给相对不足。“十二五”期间中央政府用于土壤污染治理的资金预计达到300亿元,再加上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投资,估计用于土壤污染治理的总资金将达到千亿元,行业产值巨大,发展潜力大。土壤污染治理企业需要提高自身业务能力,形成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 截至2013年9月底,国内从事土壤污染治理的企业数量仅有300余家,真正有实力的企业仅几家,市场容量虽然很庞大,但是缺乏技术领先的优质企业,需要国家的大力培育。 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起步于上世纪的70年代,美欧日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制定了土壤污染治理计划,并且研发出了先进的技术和设备。我国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起步很晚,在“十五”期间才被列入发展规划,国内大多数土壤污染治理技术还处于研发和示范阶段,很少能够实际用于场地修复中。土壤污染治理所涉及的国际主流技术主要是固化与稳定化、热脱附、生物修复、化学氧化还原等效率高、风险低、系统预测性高的异位修复方法。今后一段时间,土壤污染物监测仪器制造、土壤中重金属监测处理、“生物+膜处理”技术研发、尾矿砂治理及矿区生态修复等土壤污染治理的细分行业前景良好。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