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环保】中国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
(时间:2013-11-18 10:20:12) |
编者按 以“面向绿色发展的环境与社会”为主题的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以下简称“国合会”)2013年年会日前在北京落下帷幕。作为中国环境与发展领域的高层政策咨询机构,国合会已经走过21年历程。在今年的年会上,与会专家、委员就一系列报告与政策建议进行了讨论,涉及“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可持续消费与绿色发展”、“促进中国绿色发展的媒体和公众参与政策”、“绿色发展中的企业社会责任”、“促进城市绿色出行政策”等多个方面,并最终形成给中国政府的政策建议。以下是政策建议摘登。 课题组中方组长:范必 国务院研究室综合研究司副司长、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特邀研究员 课题组外方组长:伊丽莎白·多德斯韦尔 加拿大学术委员会主席,原联合国副秘书长、联合国环境署执行主任 生态文明是一项宏伟的愿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在于通过明确、协调和一致的政策平衡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简称国合会)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课题摘要报告分析了中国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提出了指导短期和长期政策实践的初步框架,并为开展后续研究以及制定相关领域的政策提出了建议。经过充分论证,课题组提出以下六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制定2050年愿景和阶段性目标 进一步制定指导短、中、长期行动的2050年愿景/2020年行动框架,真正实现中国经济、社会和环境层面的协调。建议按照以下三个维度研究政策框架。第一,环境意识维度。从提升和建立生态文明的主流价值出发提出政策建议。第二,环境行为维度。从公众、企业、社会组织三个行为主体分别提出政策建议。第三,环境公共治理维度。分别从增强法律保障、建立独立的环境政策、提高社会风险控制和提高环境公共服务四个方面提出政策建议。 二、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规范和价值观 应当在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的社会主流价值,使广大公民认识到,环境权利是公民的基本权利,良好的环境是一项公民的基本福利,而保护环境也是公民的基本义务。政府在促进全社会形成生态文明价值观中负有重要责任。 1.制定教育和培训计划。一是加强干部培训。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和其它培训中心开设环境与社会方面综合课程。二是将环境基础知识和可持续发展理论纳入学历教育,宣传倡导相关规范和行为,突出操作性、趣味性。三是通过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系统,对各种新生就业人口和已就业人群给予帮助。 2.支持理论和政策研究。围绕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体建设目标,进一步丰富与中国传统道德和文化理念相契合的生态文明价值体系,使之成为维护社会公序良俗、推动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 3.广泛传播生态文明价值观。运用新闻媒体等传播载体,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宣传活动;鼓励社会组织开展各种实践活动,褒奖先进人物,建立教育基地,推广各具特色的文艺作品和出版作品。 三、鼓励所有社会主体发挥作用 为适应日益多样化和多元化的社会需求,强调发挥各个社会行为主体的作用,同时在政府、企业、社会部门和民众之间建立一种合作互动的良性关系。 1.鼓励健康、可持续的生活方式。促进形成适度、公平和以人为本的生活方式,强调物质以及精神和文化层面消费的质量而不是数量。通过宣传和教育,培养公众形成可持续的生活习惯和行为准则。特别是发挥社会组织、企业家以及公众人物引领健康生活方式的示范带头作用。 2.公众参与决策过程。通过公开环境信息、立法保证公众环境权益等手段来保护和强化公众的知情权。中国大规模的城镇化为此提供了独特的机遇。 3.促进企业履行环境社会责任。通过完善和落实环境保护法律法规、标准,健全环境保护的经济政策和激励手段,培养企业环保理念,督促企业履行环保社会责任。推动企业参与超出环保义务之外的活动。对企业环境行为进行评级和信用评价,将企业环境信用评价作为审核企业发债、上市、银行贷款等资格的重要依据。 4.支持环保社会组织的进一步发展。社会组织作为独立的评估者和监察者,有助于保护公民权利、提高环境和社会意识、展开调查研究、促成社区活动、保护生物多样性,并且为政策制定者建言献策。这些社会组织超出了当前中国正式注册的范围。因此,有必要考虑改变社会组织注册相关政策,放松其开展环境、社会领域相关活动的限制。需要创造条件解决公益性环保组织面临的注册难、经费难、社会参与难的问题。 四、加强环境公共治理 实现生态文明愿景的关键是政府制定清晰完善的法律法规体系和采取行之有效的政策行动。中国政府应当同时完善环境政策和环境社会发展政策,并保持其一致性。环境和公共健康领域的国际经验表明,实现这些环境与社会目标需要拥有足够的政治意愿。同时,根据中国复杂的生态和环境问题,有必要建立等同于经济、社会政策强有力的综合环保政策。 1.从“十三五”规划开始,中国政府将每五年的规划改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规划”。在此规划中,环境政策与经济和社会并列成为同等重要的内容。 2.中国各级政府在每年“两会”上所提交的“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报告”也相应地改为“国民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报告”。 3.建立重大政策的环境社会评估机制。建立环评结果的追溯机制和责任制,环评单位和个人要对环评报告负责,加大环评违法的处罚力度。 4.完善政绩考核和政府绩效评价体系。改革政绩考核方法,逐年提高生态环境、社会发展等方面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权重,促进地方政府主动在生态环保上加大投入。 五、建立健全环境社会风险评估、沟通、化解机制 凡涉及公民环境权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重大项目、重大改革,均纳入环境社会风险评估。政府应该建立一套全面的环境和社会风险评估方法。 1.实行“前置审批”制度。对具有社会影响的重大项目、涉及公众环保权益的政策和改革进行“前置审批”,包括进行程序合法性评估、政策合理性评估、方案可行性评估、诉求可控性评估等。 2.建立征求和吸纳民意的规范程序。在重大项目决策前,通过座谈会、听证会、社会公示等多种形式,邀请人大、政协、行业协会以及社会各界代表对社会风险评估报告进行审评,以获得民众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3.建立环境社会影响问责制。对履行评估程序不严格、造成“评估失灵”的干部严肃处理,对不重视社会风险评估结果的决策者严格问责。 4.构建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机制。制定完备性强、可操作的应急预案,明确各级相应机制的启动条件、启动时间、对应人员及装备等。 5.提高环境信息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在应对环境事件过程中,发布及时、准确和实际的信息,以避免误导、失实报道、猜测和谣言。 六、提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水平 这里强调环境公共服务是为了体现政府有能力实现改善和保护环境、满足公民健康和福利期望的目标。基本公共服务是由政府主导提供的,旨在保障全体公民生存和发展基本需求的公共服务。人类的基本需要包括水源清洁、空气清新、土地肥沃的宜居环境。此外,制度安排、标准和法律等无形服务也应逐渐纳入其中。具体行动如下: 1.制定适当的协调机制,保证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合理确定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和标准,如配备污水处理、垃圾处置等设施;保障公众清洁水权、清洁空气权及宁静权等;环境应急响应机制;环境信息服务,如保障公众环境知情权和环境监督权。 2.通过购买服务提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的水平。例如,调动社会组织开展环保监测、评估和提高环保意识的宣教活动。 3.逐步提高环境基本公共服务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建立多种资金渠道,完善中央转移支付和跨区域转移支付的机制,为各地实现环境与社会政策目标提供资金保障。 4.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对重点生态功能区的均衡性转移支付力度,研究设立国家生态补偿专项资金。鼓励、引导和探索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开发地区对保护地区、生态受益地区对生态保护地区的生态补偿。使保护生态环境也可以增加地方收入,造福当地群众。 课题组开展的是初步的,框架性的研究。建议下一步开展多个有关复杂重点问题的战略研究,重点包括以下三个课题:生活方式和行为、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法律基础、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相协调所需的资金来源。 中国经济社会发展面临很多重大任务,这既是重大挑战,又是促进环境保护和社会发展相协调的难得机遇。深入研究环境保护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将有助于制定有效的政策。中国政府在这些方面的成就将吸引许多其它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关注。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