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与震动|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绿色建筑|化工|水处理
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环保前沿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环保】努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工作 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
(时间:2012-12-24 9:42:39)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坚持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基本国策,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着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以及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重点任务;同时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从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出发,学习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的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和新任务,对于气象部门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作出积极贡献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总体要求和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回顾
  应对气候变化事关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关系到我国经济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粮食安全以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关系到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2007年6月,我国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中提出了减缓温室气体排放、增强适应气候变化能力、加强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提高公众意识与管理水平、加强相关机构和体制建设、推进国际合作等六个方面的重点任务。2011年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并重,充分发挥技术进步的作用,完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提高应对气候变化能力”,提出了气候变化减缓和适应并重的原则,明确了“十二五”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主要任务。
  中国气象局党组认真贯彻中央决策部署,将应对气候变化与防灾减灾工作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不断深化认识、统一思想,强化了气象部门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基础性科技部门的定位,为推动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的开展、建立应对机制、部署应对战略作出了重要贡献。
  切实发挥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作用。成立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组织部署气象部门气候变化工作。初步形成天基、空基和地基相结合、门类比较齐全、布局基本合理的现代化气象综合观测系统,研发建立了系列的气候变化基础数据集。针对气候变化事实监测检测、预测预估及灾害影响评估等工作需求,组织实施了气候系统模式研制与评估、全球气候变化对气候灾害的影响及区域适应等全球变化研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积极参与国家应对气候变化各项工作,策划并推动成立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组织完成专家委员会报告上报党中央、国务院,为我国制定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战略提供有力支撑。发挥IPCC牵头部门组织、协调和服务职能,深度参与我国对外谈判总体方案和策略的研讨,成为我国气候变化外交谈判核心参与部门。将科技发展司更名为科技与气候变化司,并设置气候变化一处和二处,加大中国气象局应对气候变化国内、国际工作的管理力度。组建了中国气象局气候变化中心,推进国家级气候变化业务发展。各省级气象部门均成立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领导小组和相应工作机构,因地制宜开展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支撑工作。青海省气象局牵头编写的《青海省应对气候变化办法》成为我国第一部省级应对气候变化法律法规。
  加强适应气候变化特别是应对极端气候事件能力建设。组织开展气象灾害监测早期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并完善极端气候事件监测系统。全面展开中小流域洪水、山洪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估和区划工作,逐步建立起暴雨洪涝风险评估和干旱影响定量化评估业务。精细化农业气候资源区划工作日益深入,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得到各级政府广泛认可,农业气象灾害风险评估陆续实施。联合科技部和中科院发布第一次和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联合社科院连续四年发布年度《气候变化绿皮书》;组织启动我国8个区域和长江三峡库区、塔里木河、鄱阳湖等11个流域以及针对东北粮食主产区、北方牧草生产区和新疆、陕西等特色果业农业生产等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发布实施《气候可行性论证管理办法》,建立论证机构能力确认制度和论证技术体系。大力开展清洁能源开发利用,首次获得全国1公里分辨率的精细化风能资源评估成果,初步建成风能、太阳能预报系统和风能数值天气预报公共服务平台。加强多渠道气候变化科普宣传,提高社会参与和应对意识,开展一系列以气候变化科学及应对为专题的宣讲,举办气候变化国际讲习班,制作多语种《应对气候变化——中国在行动》电视外宣片和画册。
  二、党的十八大报告关于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新要求和新任务
  党的十八大报告将“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五个目标之一,并明确提出“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的具体目标。
  将“加快建立生态文明制度,健全国土空间开发、资源节约、生态环境保护的体制机制,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作为全面深化改革开放的目标之一,并在“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中提出“坚持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公平原则、各自能力原则,同国际社会一道积极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明确指出应对气候变化成为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的重要内容之一,因而也贯穿于生态文明建设中,并贯穿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大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以及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的各个方面。
  同时,根据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要求,党的十八大报告的其他部分也对应对气候变化工作提出了许多新要求和新任务。比如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新变化,加快形成新的经济发展方式……更多依靠节约资源和循环经济推动”,“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这对适应和减缓气候变化工作均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报告还提出,“完善知识创新体系,强化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技术研究,提高科学研究水平和成果转化能力,抢占科技发展战略制高点。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突破重大技术瓶颈”,这对气候变化科学研究、技术开发、评估等提出了新要求、新任务。
  三、加强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思考
  气象部门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基础性科技部门,在应对气候变化分工方面有很好的基础。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努力推进应对气候变化、尤其是适应气候变化工作,加快气候服务体系发展,为拓展气象部门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进而也为气象部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发挥应有作用、作出积极贡献创造了良好条件。
  (一)以推进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为抓手,服务于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的大目标。进一步加强气候变化科技工作,着力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和气候系统基础数据建设,推进区域温室气体观测网建设。强化气候区划工作,结合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完善气候变化综合影响评估方法和标准,强化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管理工作,推进重大工程、城乡规划以及重大区域性经济开发、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气候可行性论证工作。
  (二)以强化气候变化影响评估工作为着力点,服务于全面促进资源节约的需求。要科学开发空中云水资源,人工合理影响天气,努力改善因水资源短缺引起的自然生态系统退化。开展风能、太阳能资源调查评估,完善风能、太阳能资源专业观测网,发展风能、太阳能预报技术,为风电场、太阳能电站选址、建设、运行和电网调度提供服务,为能源结构调整提供科技支撑。深入开展更加精细化的气候变化影响评估,滚动开展农业气候资源区划,进一步提高农业气候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开展气象条件对建筑能耗影响评估,为示范推广绿色建筑提供科学依据。强化极端气候条件下的能源安全气象保障,加强异常气候与气候变化对能源需求、能源生产、能源运输及储存等的气象服务。
  (三)以发展气候变化适应业务为契机,服务于自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全面参与全球气候服务框架(GFCS)实施,加快推进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建设,构建以气候监测、诊断归因、影响评估、气候预测等为主要内容,以基础综合数据库和气候模式系统为支撑的中国气候服务系统。加强与农业、水利、卫生、民政、交通、林业、建筑等部门的合作,建设用户互动平台,以农业与粮食安全、水资源管理、公共卫生、灾害风险管理以及森林湿地等领域为重点,着力提高气候服务水平,逐步形成具有特色优势的气候应用服务领域。深化与各级政府、社会公众和重点影响行业用户的业务合作,支撑各层面用户更好地应对气候变化风险并适应气候变化。
  (四)以完善政府职能为着眼点,加强气象社会管理工作,积极参与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积极推动应对气候变化有关的立法工作,推动低碳发展相关标准的建立。完善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为主体,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地方性气象法规和政府规章、重要规范性文件相配套的气象法规体系。完善《气候变化监测公报》和气候变化预估产品发布制度。
  (五)继续发挥部门优势,继续强化应对气候变化内政外交决策支撑体系。保持气候变化决策支撑工作的敏感性和主动性,发挥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在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中国家级思想库的作用,推动地方应对气候变化思想库建设。充分发挥IPCC工作国内牵头组织部门作用,组织做好IPCC政府评审工作,借鉴国际应对气候变化先进成果,服务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将国家气候变化专家委员会和IPCC中国作者队伍多学科集成优势与气象部门既有优势相结合,向国家提供更多更高质量的国内战略和国际谈判策略决策咨询服务。继续做好《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科学支持工作。
  (六)继续做好提高公众气候变化意识工作。进一步加强应对气候变化宣传教育和培训工作,丰富宣传和教育培训载体和产品,为生态文明建设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营造有利氛围,促进效益发挥。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环保】环境保护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签署合 
    7月16日,环境保护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在山西太原签署《共同推进山西省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建设合作协议》,环境保护部部长周生贤、山西省省长王君分别在协 
热点文章
中国发改委 中国环境保护协会 中国节能协会 中国环境保护部 中国钢铁协会 国际节能环保协会 LED环球在线 中国太阳能光伏网
中国新能源网 中国能源网 中国照明网 慧聪网能源 世界风力发电网 中国节能住宅网 中国锅炉网 中国资源综合利用
中国LED照明网 环境生态网 中国煤炭资源网 节能环保产业联盟 中国家电网 中国风机网 锅炉信息网 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燕赵环保网 北极星电力网 全球阀门网 中国沼气网自动化在线 中国化工器材网 世纪环保网 中国净化设备网
太阳能产业资讯 上海环保协会 中国环保机械网中国能源信息网 环保中国 广东环保产业网 中关村环保 环保设备网
中国风能网 绿色科技网 中国仪器仪表网 中国涂料采购网 AAB亚盟环保 中国环保英才网 固废英才网 格润清洁能源网
装修污染治理 光触媒 除甲醛 低碳网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126957 媒体合作:010-52568890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gjjnhb#gjjnhb.com(#改为@)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京ICP备0900751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