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段时间来,PPP模式在环卫领域受到前所未有的关注。相比于其他市政项目,环卫作为一项涉及社会各阶层、覆盖生活各方面的产业,对资本和政策的依赖处于领先位置。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过度依赖传统的投融资方式,过多涉入规划、融资、建设、运营等方面,可能会导致债务规模过高、公共产品供给效率降低等情况。因此,PPP模式为环卫市场带来了利好局面。

PPP酝酿环卫市场新格局 长期以来,在市政环卫领域内,政府不仅是要负责监督,而且还需要负责投资环卫设施建设,组织队伍运营,可谓是“既当爹又当妈”。 随着我国各领域市场化的进程加快,政府意识到了这种模式的弊端,去年7月,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政府参与的污水、垃圾处理项目全面实施PPP模式的通知》,明确提出污水、垃圾处理领域全面采用PPP模式,PPP模式从垃圾处理领域向上游环卫领域延伸。 这是转变政府职能、激发市场活力、打造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改革举措。 市场化程度加深 环卫领域出现了下沉局面 在环卫市场化层面,过去往往聚焦于大中城市,现在出现下沉趋势,目前很多项目来源于二、三线城市,甚至一些区县、镇。 究其原因在于,在类似“北上广”这种大城市中都有自己的环卫集团或者城投环境企业,这些企业没有向社会开放并不代表没有市场化和专业化。相反,它们规模大、专业化程度较高,管理规范,外来企业短时间内很难进入这些市场。 反观小城市、城镇等区域原本就没有规模比较大、专业性比较强的环卫企业进行作业,因此这些企业进入小城市就相对容易不少。 乘着PPP的旋风 环卫运营方式发生改变 随着PPP浪潮的席卷,环卫企业的运营模式也在发生改变,过去环卫一般是传统的服务外包,现在从全生命周期角度去综合考虑一个地区的整体服务水平提升,这样有利于更好地投资和运营。 由此可见环卫已经不再是一区一域的运营行为,而是全面的市场运作。这得益于政策的支持,也得益于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并且已经逐渐显露出“软硬件”皆齐的市场化内涵。 随着PPP模式的进入,政府对社会资本的要求越来越高,政府很难在短期内锁定社会资本方,仍然会有政府采购类的短期服务、分标段现象存在,因此企业只有展现自身优势,提升服务水平,才能在小而散的环卫市场跑马圈地,占据市场。一个属于环卫市场的新时代正在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