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 添加到收藏夹 注册会员 | 忘记密码 | 退出
关键字:
政策法规|废气治理|噪声控制|环境监测|固废治理|清洗与清理|环保前沿|环保技术|土壤修复|绿色建筑
化工|水处理|环保设备|国际视野|企业动态|技术专题|人物访谈|推荐案例|
>>首页 >> 商业资讯 >> 固废治理资讯 >> 查看资讯信息
订阅社区杂志
多维度构筑产业格局 废旧蓄电池如何破局回收难
(时间:2018-8-14 11:13:42)
   随着第一批进入市场的汽车动力电池进入退役期,动力蓄电池回收领域正在加紧建立追溯机制。不过,面对成本高、监管难等诸多难题,动力蓄电池回收还需进一步细化蓄电池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的回收责任,加紧多个方面的合理布局。

   就动力电池的寿命而言,乘用车动力电池的有效寿命一般为4——6年。而结合日均行驶里程长、充电频次多等原因,电动商用车的电池有效寿命约为3年。以此推算,投入市场的第一批电动汽车即将迎来第一轮动力电池报废潮。

   国内电动车普遍使用铅酸蓄电池,如若保存处理不当,极易产生严重的土壤和空气污染。据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预测,2018——2020年全国累计报废动力蓄电池将达到12万——20万吨;到2025年动力电池的年报废量或将达到35万吨。如此庞大的数量给环境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废旧蓄电池回收迫在眉睫。

   不过,当前废旧动力电池回收利用机制缺失、循环利用技术薄弱、环保安全隐患及市场秩序混乱等问题。据业内专家介绍,目前我国每年产生的废旧蓄电池约有几百万吨,而国内有资质的正规回收处理企业仅有约30家,电池处理能力严重不足。随着第一批进入市场的汽车动力电池进入退役期,而动力电池回收主体尚不完备,给不规范的回收者带来了可乘之机。

   从市场现状出发,正规企业需要在技术装备、环境保护等方面付出大量成本,而一些不不具备环保资质和生产经营资质的小作坊、地下产业链生产成本却极低,从而占据了一定的市场空间,挤压着正规企业的生存。

   在回收环节上,一边是正规再生铅企业普遍“吃不饱”,另一边却是大量废旧电池流入“黑市”。国内废旧蓄电池回收领域存在着回收成本高、监管难度大等问题,难以建立安全、通畅的回收渠道。

   近年来,国家相继出台了多种政策措施规范铅酸蓄电池生产及回收工作。自2009年以来,国家已经相继颁布出台规章政策数十项,意在加快2020年以前电池回收实现商业化。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对铅酸蓄电池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要求引导生产企业建立产品全生命周期追溯系统。这一方案的出台对我国废弃电子电器产品、报废汽车等产品类废物的环境管理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

   今年2月,工信部牵头七部委发布《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暂行办法》,提出落实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将汽车生产企业放在责任的首位,进一步加强新能源汽车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管理。

   近日,新能源汽车国家监测与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溯源综合管理平台在北京启动运行。这是我国实施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溯源管理的关键一步,是推动动力蓄电池回收利用的重要措施。

   据介绍,目前电动车市场上,全国农村电动车使用量也非常大,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废旧蓄电池在流通和存储过程中存在监管缺口。由此看来,当前,最重要的是在整个行业内建立全方位、立体化、多层次的废旧电池追溯机制,并不断扩大正规回收的覆盖范围。

   从产业格局角度切入,形成前端回收、后端再利用及无害化处理的有机体系,在实现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企业发展的同时,也对湿法冶炼企业规模严格控制与合理布局。对于非法处理废旧蓄电池的现象,不仅要求司法机关严厉打击,还要建立完整的回收利用机制,细化蓄电池的生产者、销售者、消费者的回收责任。

关闭窗口打印该页
推荐图片
国内外专家学者汇聚沈阳 共商大气污染预防 
  为推动亚太经合组织(APEC)各成员经济体中小企业间的国际技术交流与合作,推动中外中小企业在环保产业技术领域发展,加速企业间成果对接与洽谈,由第十届APEC中小企业技术交流 
热点文章
关于我们 | 会员服务 | 广告服务 | 网站声明 | 诚聘英才 | 网站地图 | 网上有名 | 加入收藏 | 意见反馈
网站服务热线:010-56350733   媒体合作:010-56350733   北京中兴聚源科技有限公司  Email: gjjnhb#gjjnhb.com(#改为@)
经营性网站许可证京ICP080572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京ICP备09007515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15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