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屡禁不止 国家层面再出重拳 |
(时间:2017-10-10 14:23:56) |
近年来,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原因何在?为了守住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红线,国家层面又采取了怎样的举措?从西安空气采样器塞棉花,到鄂州仪器停机却数据完整等一系列事件,无一不折射出这样的事实:我国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提升,任重道远。 据媒体报道,湖北省鄂州市某市级重点监控企业的在线监测仪,今年8月11日到28日的数据记录严重缺失。设备维护人员说,监测设备故障停机期间,根本没有对污染物进行采样和分析。但暗访人员在环保部门的监控平台上,却发现这18天里平台记录有完整无缺的数据。 事实真相如何,尚有待进一步调差,但相关专家认为,本次鄂州环保数据失真事件,绝非单纯的仪器故障,而是存在更深层次的问题。 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原因 作为环保工作的基础,环境监测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而数据质量又是环境监测的生命红线。无论是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确定,还是改善效果判定,以及污染物协同控制等,都离不开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精准度与可靠性。 目前我国陆海统筹、天地一体的生态环境监测网络体系基本构架完成,相关法律法规的利剑高悬,但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依然时有发生,屡禁不止,原因何在? 业内专家认为,“违法成本低、守法成本高”是部分企业铤而走险,对监测数据进行造假的主要原因,以此逃避环境监管,谋取更大的利益。此外,在环境考核权重不断加大的情况下,部分地方政府也开始对区域环境质量数据进行伪造,妄图借此摆脱上级问责。 分析近年来报道的环境监测数据造假事件,不难看出,弄虚作假已经成为业内的公开秘密。如此一来,我国环境监测数据质量问题严峻,数据失真又进一步导致环境污染治理工作寸步难行,甚至走向错误的方向。切实有效地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已经迫在眉睫。 国家制度层面再出重拳 2017年9月21日,《关于深化环境监测改革提高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意见》正式对外公布,明确提出,要坚决防范地方和部门不当干预,重点解决地方党政领导干部和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利用职务影响,指使篡改、伪造环境监测数据等问题。 我们认为,《意见》的出台有望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进行深度打击,通过严厉的制度预防和严肃的事后罪责,撬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和体制改革的大格局。通过对环境监测数据质量的提升,维护生态文明评价考核的严肃性,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总而言之,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影响环境决策和管理,误导社会公众,损害环保部门和政府公信力。对待环境监测数据造假必须“零容忍”。在国家高层的制度逐步加码下,各个地方环保执法部门也亟需提高警惕,坚决打击环境监测数据造假的企业与个人,让造假者无立锥之地。 “环境监测数据,一头连着治污攻坚补短板的艰巨任务,一头连着百姓的关注与期待,”人民日报评论文章如是说。也为我们提供了另外一种思路,便是依靠百姓的关注与期待,对环境监测数据造假行为形成巨大的制衡与监督力量,真正确保环境监测体质的更完善,更健全。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