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晚,本来是人们享受休息的时光,本该是静谧的,可在现代的城市里,夜晚的静谧早已被噪声所攻陷。
全国1/4城市睡在噪声里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中的噪音也随之成长:商家的喇叭、美食街的低音炮、夜间工地的轰鸣......据环保部发布的报告披露,2016年全国总共收到环境噪声投诉35.4万件,占环境投诉总量的35.3%,仅次于空气污染。其中建筑施工噪声占50.1%,社会生活噪声占21%,工业企业噪声占16.9%,交通噪声占12%。 而在去年6月份的时候,从环保部发布的《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中可以看出,2016年在全国32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功能区声环境质量昼监测点次达标率为92.2%,夜间监测点次总达标率为74.0%,但直辖市和省会城市的功能区监测点次达标率、区域及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均劣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仅有拉萨区域声环境质量达到了一级水平。 研究表明,噪声不仅会让人烦躁、睡眠质量变差,还可能会引发心脏病和耳鸣等问题。人们从熟睡状态转为半熟睡状态仅仅是受到了40——50分贝的噪声干扰。如果长时间处在60分贝以上的噪声环境中则会损伤听力,甚至引发耳聋。治理城市噪声污染,刻不容缓。 “九龙治水”噪声污染久而不“治” 尽管我国早已在1997年3月份就已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而且环保部门对噪声污染的治理力度也在不断加大,但仍有不少群众表示,有时候遇到一些噪声污染,却诉之无门。 至于为什么会形成目前这种状况,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噪声污染分为交通、工业、建筑施工、社会生活四大类,分别由环保、公安、城市管理执法三个部门来进行防治管理。这就难免造成在执法中存在交叉和脱节的现象,形成“九龙治水”困局。其次,噪声污染与大气、水、土壤的污染不同,需要更为专业的监测设备和监测人员,取证困难。此外,市民们对噪声的投诉部门也不是很了解,不知道具体向哪个部门反映。 打好治理持久战维护耳边环境 面对噪声污染,除了商家和业主们应该懂得设身处地的为周边居民着想而节制外,有关部门也应该思考,如何在管和教、疏和引方面发力,而不是简单的处罚了事。 一些专家也认为,治理噪声污染,还应该提高违法成本,加大罚金处罚力度。同时,应建立治噪信息公开制度。在学校、广场、居民等人口密集地区增设监测装置,有效保障公民权益。 噪声污染问题由来已久,要有效解决并非易事。诚如众多业内人士指出,当城市噪声已无处不在之时,从防治意识到政策规范、制度建设,再到专项执法行动,补齐这一环境污染“死角”已尤显深刻。目前,就整个环保市场来看,在新三板挂牌的环保公司中,主营噪声治理的仅仅有两家,远远低于其他环保公司的数量,治理噪音任重道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