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订阅社区杂志 |
噪声污染:不能忽视的威胁 |
(时间:2017-7-3 9:42:54) |
噪声污染是“城市病”
随着城市化步伐加快以及人们生活方式和习惯的改变,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已成为污染生活环境的一大公害,特别是城市中的声环境现状并不乐观。《2017年中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报告》指出,在31个直辖市和省级城市监测点中,声环境质量昼间总达标率为87.2%,而夜间达标率仅为59.7%。 报告结果并非出乎意料,诸如高音喇叭、建筑装修、汽车鸣笛等“噪音轰炸”让人无可逃遁。我国现行的环境噪声标准规定,昼间噪声不得超过40分贝,夜间不得超过30分贝。然而,马路上疾驰而去的车辆、菜市场喇叭里播放的叫卖声,均不低于70分贝,这无疑对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干扰。噪声污染是一种“城市病”,已成为仅次于大气污染和水污染的第三大城市公害,日渐成为城市公共生活中的一个焦点问题,不仅影响到人的身心健康,而且破坏了和谐安定的社会环境秩序。那么,“睡在噪声里”究竟有多大危害? 根据世卫组织和欧盟合作研究中心发布的《噪音污染导致的疾病负担》显示,噪声污染不仅让人烦躁、睡眠差,更会引发或触发心脏病、学习障碍和耳鸣等疾病,进而减少人的寿命,噪声污染的治理显得极为紧迫。 噪声扰民的乱象 日前,记者对我市多个街道、广场进行走访调查,发现跳广场舞时的音乐声、装修房屋时的机械轰鸣声、商业广告宣传的呐喊声等噪音污染随处存在,严重影响到居民生活起居。 “好消息,好消息,全场商品5折起……”记者在我市马市街口的一家服装店看到,门前放着的音响循环播放着商家录制的广告,过路的行人都行色匆匆。 居住在这附近的市民王女士走到此处,手机铃声刚好响起,她一边用手捂住左边耳朵,一边对着电话说:“你能大声点吗,我这边太吵,听不清……” 王女士说,自己是一名家庭主妇,经常到附近超市和商场购物,对于沿途商家用音响招揽生意的做法,她表示深受其扰,“如果和同伴一起逛街,每次经过这里都要扯着喉咙说话,电话响了听不见导致漏接电话也是常有的事。” “除了商家门口的固定音响,还有那些举着广告展板,拉着音响或是打着锣鼓在街道上搞宣传的人群,也很吵。”王女士说。 市民张先生住在西大街万华小区,孩子正在上高中,学习非常紧张。他告诉记者,自己居住的楼前就是个小广场,平时早、晚有很多人在这跳广场舞,还分不同舞种,每一个小团体都有音乐播放设备,混合在一起播放时音乐响声轰天,让人无法好好休息,特别是周末为了让孩子有个安静的学习环境,他们从来不敢开窗。 “现在有很多年轻人为了追求个性和刺激,故意拆掉摩托车上的消音装置,甚至对排气管进行改装,加大轰鸣声。”家住市区鹿栅子沟小区的刘大爷说,有时候他晚上睡得正香,会被呼啸而过的摩托车发出的巨响吵醒,因为年纪大了睡眠不好,每当他被吵醒就很难再入睡,这让他十分头疼。“夏天晚上开窗户睡觉,就跟睡大街似的。”刘大爷无奈地对记者说。 “还有那些装修房屋的人,中午或者周末也不停工,电钻的嗡嗡声、咣咣的凿墙声……阵阵噪声响个不停,关上窗户都听得见,有时候连窗户都会震。”刘大爷说,为了保证睡眠,他现在睡觉时就在耳朵里塞两团棉花。 记者街头随机采访的10余人,几乎无一例外都表示深受噪声污染的困扰。 “九龙治水”基层执法难度大 对于市民反映的噪音扰民问题,交巡警也感到十分棘手,相关人员介绍,仅2016年就查处违规改装摩托车59起,但是依然屡禁不止,既对居民休息造成严重干扰,也埋下极大的交通安全隐患。 同时,执法人员也经常对噪音污染集中的地段进行检查,但每次一走进这些商店或是广场,噪音污染的制造者们就调小了音量。由于执法时不能身着便衣,所以只要靠近这些噪音扰民的商铺,店主们就会立马发现并采取行动,以致执法时常变成“游击战”——执法人员一来,就降低音量;执法人员一走,继续我行我素。 执法时,民警通常也是以调解和协商为主,最终追求的是商家和居民之间的和谐。虽然按目前的处罚标准,确认噪音扰民现象属实,可以暂扣其设备,并对其处以200元罚款,但作为执法人员更希望通过劝诫,获得社会环境的良性发展。 事实上,不光是对商业场所的噪音污染执法难,建筑、装修的噪音防治也存在相似的问题。每次检查,施工方就停止响动大的施工,执法人员一走他们又会继续,由于执法人员人手有限,不能长期蹲守,所以同样也是一场“游击战”。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噪声污染久而不“治”,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复杂的。比如,没有专业的噪声监测设备、没有足够的执法人员;与大气、水、土壤等环境要素的污染不同,噪声污染瞬时性、局部性、分散性很强,有时很难取证,投诉经常不了了之;或者当时解决了,之后又继续。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规定,环境噪声分为交通噪声、工业噪声、建筑施工噪声、社会生活噪声四类。这四种不同的噪声污染由环保、公安、城市管理执法三部门进行防治管理。这使得执法中难免存在交叉和脱节现象,相关执法部门往往遭遇举证难、认定难、执法难等,致使治理噪声污染显得力不从心。交叉式管理,也让执法主体欠明确,防治工作落实困难,形成“九龙治水”的困局。此外,很多市民不明白具体的噪音污染应该向哪个部门反映,久而久之,市民形成了部门之间“相互推诿”“投诉无果”的刻板印象。 维护环境靠大家 市环保局相关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介绍,即使是40至50分贝的噪声干扰,人们也会从熟睡状态变成半熟睡状态。噪声污染除了损害听力,还可作用于人的中枢神经系统,人们短期处在噪声环境中,会心烦意乱,长期处在噪声环境中,则会出现头晕、头痛、耳鸣、多梦、失眠、心慌、记忆力减退、注意力不集中、免疫力下降等症状,严重者会精神错乱。 此前,世卫组织公布的一份报告更是首次给噪声污染“定罪”。根据世卫组织对欧洲国家的流行病学研究,噪声污染已成为空气污染、水污染之后第三大影响人体健康的环境因素。过度暴露在噪声污染中,不仅会严重影响心理健康,也会增加患心脏病等疾病的风险。 面对噪音污染的情况,除了播放广告的商家和广场舞爱好者们应该懂得设身处地为周边居民着想而自律节制外,有关部门也应该思考,如何在管和教、疏和引方面发力,而不是简单处罚了事。 比如相关部门可以对广场舞爱好者组织发起做文明舞者的倡导,可以制定“广场公约”,明确大家在跳舞的时候需要遵守和注意的事项,给大家一个“广场舞指南”,包括时间、具体音量,提倡市民具有公共精神。这样一来,既满足了全民健身的需求,也减少了不良影响。 事实上,在治理城市噪声污染的过程中,除了需细化不同种类的噪声规定,因时因地对症下药外,若单凭职能部门的力量,难以达到理想效果。治理噪音污染作为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各行业加强自律,也需要每个人的积极参与、公开举报,更需要执法部门联合执法、重拳打击。环保部门也呼吁广大市民积极行动起来,自觉抵制产生噪音、传播噪音的行为。例如,机动车驾驶员在市区内禁鸣,文明出行;在春节等传统节日时,抵制烟花爆竹,做到不贩卖、不燃放、不存储;在春夏时节,户外广场舞群体应远离社区,尽量使用小分贝外放设备,杜绝扰民现象出现;流动商贩杜绝使用扬声器沿街叫卖等等。 只有人人都为减少城市噪音污染而努力,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才会更文明、更和谐、更环保、更美丽!毕竟,提高环境保护意识,维护我们共同的生活环境人人有责。
|
|
|
|
推荐图片 |
|
热点文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