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豚吹浪立,沙鸟得鱼闲。经过六年攻坚,长江大保护让诗中美景复现眼前。于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而言,禁渔成果已初步显现,在水生动物保护之外还应关注哪些问题?如何让更多人参与其中?9月25日,“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跨行业研讨于上海自然博物馆开讲。这次研讨会作为 “大江之歌”长江生物多样性主题展的特别环节之一,由展览主办方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国家地理频道、联想集团联合发起。华东师范大学教授王张华、复旦大学生命科学院研究员王放、上海自然博物馆标本制作师张汤铭、联想集团资深架构师赵庆担任主讲嘉宾,分别从研究者、保护者和技术员的角度,围绕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紧迫性,分享经验成果,给出实践路径。
在研讨会伊始,中国工程院院士吴志强送上寄语:“长江是祖国大地上的东西大动脉,是华夏文明的母亲河,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我们应该用新时代生态文明的理性思想呵护长江母亲,创造出未来‘万里长江,万里生态’的新一代文明典范,让一条更美的长江流淌进每一个人的胸膛。”
专家学者溯古通今,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每个人息息相关
“大约8000年前,海平面上升趋缓,长江下游地区出现跨湖桥文化。大约7000年前,海平面基本稳定,长江下游地区开始持续繁荣的新石器文化,并孕育了东亚最早的史前国家——良渚文明。大约4500年前,海平面上升和海岸带水涝灾害事件,触发了良渚的崩溃。” 立足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根源所在,河口海岸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王张华教授以长江口——杭州湾沿岸地区为例,透视气候-海平面变化下的新石器时代人地关系,揭示了长江生态保护在当下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的重要意义。
聚焦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当下议题,王放研究员围绕二级保护动物貉频频现身上海等长三角城市这一新现象展开分享。王放认为城市野生动物既是生态问题,同样也是社会问题,提出从科研机构、政府管理者和市民之间的合作中探索城市野生动物管理方案的制定。他表示:“当市民知道貉是什么动物,在小区里减少猫粮、控制垃圾投放。我们会发现,原来科普并不仅仅是改变人对貉的认识,竟然还在直接调控野生动物的数量,让其慢慢从每公顷5只下降到1只左右。”
生物标本是生物多样性保护研究和科普的重要工具。中国最长的长须鲸骨架标本是上海自然博物馆的一个标志性展品,在其制作过程中冒着鲸爆危险切下第一刀的标本师张汤铭也现身研讨会现场。张汤铭从亲身经历出发揭秘了生物标本制作工作背后不为人知的难点,并从一个标本师的角度带来了对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思考。“一鲸落万物生,这是它回馈大海母亲最后的温柔,离开族群,被制成标本,在博物馆中的它是孤独的,虽然以它的孤独为代价可以为科研、科普、教育做出贡献,但是悠扬的鲸歌更应该徜徉在大海,深藏海底的鲸落才是对生命最大的尊重。让我们从自身做起,保护水域环境,让生命以最美丽的方式绽放光彩。”
创新实践引领未来,科技赋能成为长江江豚保护的探索重点
在研讨会举办的几日前,2022年长江江豚科学考察正式启动,这是长江实施全面禁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长江保护法》颁布施行后首次开展的长江流域物种系统调查,也是对长江生物多样性保护最新进展的一次关键考核。在这次跨行业研讨上,联想集团资深架构师赵庆分享了以技术助力江豚保护工作效率提升的实践经历,讲述了联想集团这一科技公司与江豚保护区达成“跨界合作”的缘起,并对科技赋能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未来做出展望。
天鹅洲保护区是中国最大的江豚迁地保护中心,保护区内江豚数量由90年代的5头增长到2021年的101头。在2021年年初,联想集团团队去到保护区参观,了解到保护区喜人成果背后辛勤的付出。经过与保护区工作人员的沟通交流,团队发现联想集团新IT技术架构能够满足保护区提高数据管理效率的需求,并让数据释放出更大的价值。2021年6月,联想集团与天鹅洲保护区正式达成战略合作,为其量身定制一套江豚智能保护系统。作为架构师的赵庆发挥所长担任项目设计工作,从搭建本地数据中心,到建立统一数据管理平台,最后与智慧化大屏联通实现数据可视化。这套智慧生态保护解决方案推动了保护区生态保护工作的数字化,并有望通过进一步数据积累实现智能化。
在先行者的推动下,未来科技将为生物多样性保护提供更多方面的助力。在赵庆看来,首先技术可以更好地对生物多样性数据进行管理,不仅是有联通不同智能设备的数据管理平台,更重要的是搭建一个安全的跨区域生物多样性数据库;第二则是通过人工智能算法,更高效地识别物种,监测物种行为规律和种群变化趋势;第三就是把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以更酷、更有意思的方式展示出来。赵庆表示:“我们期待未来通过科技实现传统生态监测手段的数字化,更能在数据采集、整理、分析、预测等方面实现全方位智能融合,真正做到让数据会‘说话’、会‘思考’、会‘预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