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2日是第二十九届“世界水日”,主题是“珍惜水、爱护水”。为助力深圳节水典范城市创建,一场由福田区水务局主办的“城市公园绿地系统水资源综合管理与应用”的主题座谈会,在福田红树林生态公园召开。

会上,中科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副所长王飞以管理创新、科技创新为切入点,对深圳节水典范城市创建的23项具体工作,作了详细阐述。他建议,深圳应该发挥“科技之都”的优势,推进科技节水、智慧节水,遴选一批适用于深圳的先进成熟节水工艺、技术和装备,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节水技术体系,加强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节水技术、管理及产品的深入融合。

谈起“公园绿地系统水资源管理”话题,中科院水土保持研究员马理辉认为,深圳是一座雨水充沛的城市,公园绿地的建设应走集水、节水型园林的发展道路,通过积极开辟,充分利用雨水、再生水等非传统水源,实现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可以借鉴北京万寿公园、宣武艺园等做法,节水效果明显。 水利部水务研究培训中心教授许厚荣,结合自身多年主导节水城市创建的经验,重点强调了“节水的重要性”。他表示,“节水应从改变人们日常用水习惯开始,从现在点用水逐步发展按需用水,同时要建设城市节水综合水资源体系,做好战略储备和非常规水的利用。

会上,还提出了深圳率先建成节水型城市的总体目标和阶段性目标,具体如下: 总体目标: 水资源利用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节水管理形成可推广的深圳模式,自觉节水成为全社会新风尚。 完成“十、百、千、亿”节水能力建设,全面实现“双建、双控、双降、双升”的节水成效(双建:节水法规制度和节水标准体系建设;双控:用水总量控制和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双降:供水管网漏损率和公共机构人均用水量下降;双升:节水型载体创建数量和再生水利用率提升)。

阶段目标: 到2020年,健全政府主导、全民参与的工作机制,节水典范城市创建工作全面启动。用水总量控制在21.13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7.5立方米以内,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8%以内,节水载体(居民小区、企业、单位等,下同)累计达到500个。 到2022年,搭建1+N节水标准体系,区级节水型社会全覆盖,节水典范城市建设高效推进。用水总量控制在22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7立方米以内,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5%以内,节水载体累计达到900个。 到2025年,城市用水效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形成人水城共融共生的绿色发展模式,节水型典范城市建成。用水总量控制在22.5亿立方米以内,万元GDP用水量控制在6立方米以内,城镇公共供水管网漏损率控制在7%以内,公共机构人均用水量较2019年下降10%以上,节水载体累计达到1500个;推动1亿立方米以上的非常规水资源利用设施建设,再生水利用率提升至80%以上。
|